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影响。方法 以酒精灌胃加橄榄油饮食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 ,模型组分为非诺贝特治疗组 (80mg·kg-1)、辛伐他汀治疗组 (4mg·kg-1)以及未治疗组。 4wk后处死大鼠 ,用气相色谱方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结果 非诺贝特治疗组明显改善由乙醇引起的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降低 [油酸 :(38 2 12± 7 788) μg·L-1vs (31 6 2 0± 6 14 2 ) μg·L-1,亚油酸 :(37 2 6 9± 8 0 6 5 ) μg·L-1vs (30 2 5 4± 9 0 6 3) μg·L-1,花生四烯酸 :(11 6 4 6±2 6 0 1) μg·L-1vs (9 0 12± 1 2 36 ) μg·L-1) ;同时肝脏病理改善。辛伐他汀治疗组则加重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降低 ,并使饱和脂肪酸增加。结论 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酒精性脂肪肝血清游离脂肪酸谱作用不同 ;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反应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了解成都市7~12岁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和龋齿患病情况,探索体质指数与龋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2021年6月选取成都市城区和农村各1所小学,共1553名7~12岁学龄儿童,其中女生784名(50.48%),男生769名(49.5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基本信息,龋齿患病情况由专业医师进行口腔检查,并测量儿童身高体重。根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采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WS/T 456—2014)和《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标准将儿童分成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组。分别用dmft、DMFT和dmft+DMFT表示乳牙、恒牙和混合牙列龋失补指数(decayed, missing and filled teeth, DMFT),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不同组别学龄儿童龋失补指数和患龋率差异进行分析。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体质指数和龋失补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消瘦组乳牙和混合牙列患龋率分别为47.31%(n=88)和50.00%(n=93),均高于其他组(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灰区淋巴瘤(GZ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日至2021年2月10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5例灰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男1例,女4例,中位年龄28(16~51)岁。4例患者纵隔(胸腺)受累,其中2例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3例伴结外受累。Ann Arbor分期局限期1例,进展期4例。3例患者的病理形态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类似,可见霍奇金样细胞散在分布,免疫表型为CD20强表达,CD30表达而CD15不表达;另2例患者形态兼具cHL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特征,部分区域形似霍奇金细胞,部分区域则形似免疫母细胞,免疫表型CD20表达强弱不等,CD30和CD15强表达。2例患者采用cHL样方案诱导治疗,仅获得部分缓解;予DLBCL样增强免疫化疗方案挽救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CR)。3例患者给予增强的DLBCL样免疫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例患者有效,其中1例获得CR。4例未获得CR的患者接受二线或三线挽救治疗后均获得CR,其中3例给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巩固治疗。1例患者失访,1例患者在诊断后35.9个月时因疾病进展死亡,其余3例患者均维持持续缓解状态。结论GZL罕见,多发生于年轻患者,纵隔受累常见,诊断依赖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初诊GZL可能对DLBCL样强化免疫方案更敏感,复发难治患者可考虑非交叉耐药的联合化疗或联合新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 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n=99).分析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分级和ST段回落,评价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观察住院及随防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相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8.7±11.0)%vs (86.5±7.8)%,P<0.05].PCI术后TIMI3级血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6.8% vs 78.8%,P<0.05),TMPG3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B组(62.5% vs 32.3%,P<0.01).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4% vs 1.0%,P<0.05).随访30 d,两组死亡率无差异,但MACE发生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低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6.3% vs 29.3%,P<0.01),进一步分析严重心绞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显著降低(6.3%vs 25.3%,P<0.05).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A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B组(n=99,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全部病人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后100 mg·d~(-1);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后75 nag·d~(-1)。A组再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10μg·kg~(-1)负荷剂量,推注3 min,而后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48 h。入选后即刻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活化状态及心电图,24 h和72 h复查。结果:入选24 h后,A组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状态较B组明显下降(P<0.05),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与B组相比,A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9±s 11)%vs (87±8)%,P=0.03]。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A组高于B组(97%vs 82%, P=0.045),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3级A组高于B组(63%vs 42%,P=0.048)。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A组高于B组(9%vs 1%,P=0.045)。随访30 d,2组死亡率无差异,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A组低于B组(6%vs 27%,P=0.013),进一步分析A组严重心绞痛(6%vs 21%,P<0.05)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6%vs 25%,P=0.021)较B组显著降低。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Caspase-3活性的影响。【方法】用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经奥沙利铂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变化,,并利用AC-DEVD-CHO进行Caspase-3抑制试验。【结果】奥沙利铂(4~64μmol/L)在体外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对宫颈癌HeLa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并诱导其凋亡,奥沙利铂作用细胞株48 h后,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能增加HeLa细胞的Caspase-3活性,AC-DEVD-乙醛(AC-DEVD-CHO)可有效抑制奥沙利铂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结论】奥沙利铂在体外能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Caspase-3活化参与了奥沙利铂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中药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Y.C.Ma)中得到一个新天然产物,2,5-二氧-4-咪唑烷基-氨基甲酸,经光谱鉴定和X-射线衍射推定其化学结构和立体构型。  相似文献   
9.
绞股蓝在北京地区的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绞股蓝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北方的气候特点,开展引种栽培研究,指出绞股蓝可以在北京地区作一年生栽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2004—2014年患者病死率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4年、2009年和2014年该院急诊科就诊人次及死亡患者人数,计算病死率,并收集上述3年全部死亡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4年,该院急诊患者数量显著增加(2014年较2004年增加了38.0%,抢救和留观人数增加71.6%),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 0.3%,2009年 0.8%,2014年 0.7%,P <0.01),纳入上述3年共1091例死亡患者进行分析。基线临床特征:男:女比例为1.36∶1,该比例2004—2014年间无显著变化;平均寿命61.9岁,过去10年亦无显著变化。救治条件: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和硬件设施配备均有明显提升。流行病学特点: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是急诊死亡三大主要原因,三者所占总比例以及外伤、肿瘤等各自所占比例2004—2014年均无显著变化。急救意识: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2004—2014年无显著变化,救护车应用比例未发生改变;患者家属配合抢救的比例显著下降(2004年 61.1%,2009年 60.2%,2014年 42.8%,P <0.01)。时间分布:急诊死亡患者就诊的节假日分布、昼夜班次分布均无显著变化,平均急诊滞留时间明显上升(2004年 22.4 h,2014年 39.3 h,P =0.02)。结论2004—2014年间,尽管急诊科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得到显著改善,急诊患者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这一状况可能与就诊患者数量(尤其是危重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病患自我急救意识无改善、对急诊救治的配合程度显著下降、急诊滞留时间显著增加等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