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酶学检查已成为AMI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但60岁以上老年人患AMI后,血清酶学升高的持续时间与非老年人不同,为了指导对老年AMI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本文着重分析104例老年AMI患者的酶学改变,并与44例非老年AMI相比较。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文观察1986年1月~1991年8月住院病人资料完整的AMI104例。其中男78例,女26例。60~70岁89人,70岁以上15人。诊断AMI按WHO所公布的标准。 二、测定方法 病人住院后,取血测定第一次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08例UA患者根据cTnI是否阳性分为cTnI阳性组(41例),cTnI阴性组(67例).在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CAG)并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UA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预后.结果 cTnI阳性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为92.7%.三支病变发生率51.2%,冠脉内血栓形成者为24.3%,均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cTnI阳性组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相关性,cTnI阳性组近期(30d)心脏事件发生率31.6%,亦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且两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cTnI阳性的UA患者复杂病变多,冠脉内血栓形成率高且预后较差,cTnI水平越高,冠脉狭窄越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 对该院2002年5月~2004年9月间收治的15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非随机分组,介入治疗组97例,静脉溶栓组61例,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死亡率、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无论是降低死亡率、提高再通率,还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是此种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不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153例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接受直接PTCA冠脉支架术治疗,45例接受延迟PTCA冠脉支架术治疗,36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术,42例未再灌注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12 ̄24个月,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临床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1.PTCA冠脉支架术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P<0.05),再灌注治疗较减少复合终点事件(P<0.05)。2.平均随访12.5±3.7个月时,平均住院时间,延迟组与直接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静脉溶栓组、内科药物治疗组则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四组患者各项心脏事件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各再灌注组明显低于未再灌注治疗组(P<0.05),而且直接组与溶栓组有明显差别(P<0.05)。平均随访12.5±3.7个月时,四组患者在死亡、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梗和严重卒中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心力衰竭方面,各PTCA冠脉支架术组与未再灌注治疗有统计学意义;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各再灌注组明显低于未再灌注治疗组(P<0.05),而且直接组与溶栓组有明显差别(P<0.05)。住院期间平均住院二周左右的超声心动结果显示,各再灌注组LVEF、Fs明显低于未再灌注治疗组,直接组且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随访期间,各再灌注组LVEF、Fs、LVDd、LAD与未再灌注治疗组有明显差别(P<0.05);而且各再灌注组间的LVEF、Fs、LVD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直接PTCA冠脉支架术应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的首选,而延迟PTCA冠脉支架术应尽量提前。  相似文献   
5.
背景:体外扩增法培养血管内皮祖细胞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是实验中获取内皮祖细胞的主要方法。 目的:拟从兔的骨髓中通过体外扩增法分离培养出血管内皮祖细胞,为进一步观察自体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进血管内皮的修复提供细胞学基础。 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5-03/2006-0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内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6~8月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 (2.5±0.5) kg,抽取骨髓,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 方法: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密度为1×106 cm-2,加入含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基中体外扩增培养7 d,通过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凝集素BS-1双染法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显示红色荧光的为吞噬了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细胞,绿色荧光为结合BS-1的细胞,双染色为橙色荧光。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CD34,Flk-1的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观察。②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③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凝集素BS-1双染法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结果。④血管内皮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⑤血管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结果:①细胞形态观察: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培养72 h后可见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明显,至培养第7天成片生长的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梭形的内皮样细胞。②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培养2~4 d血管内皮祖细胞增殖较快,之后增殖速度减缓,生长曲线呈典型“S”形外观,培养第6,7天血管内皮祖细胞生长再次增快,吸光度值分别达到0.58±0.15和0.62±0.23。③在血管内皮祖细胞的胞质中,出现与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红色荧光聚集,阳性率达95%以上;与凝集素BS-1结合率几乎达100%;两者双染色率达90%以上。④血管内皮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FlK-1,CD34均呈阳性。 结论:体外扩增法成功地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出具有血管内皮祖细胞特征的细胞群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肌钙蛋白I(cTnT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08例UA患者根据删是否阳性分为cTnI阳性组(41例),cTnI阴性组(67例)。在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CAG)并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UA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预后。结果cTnI阳性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为92,7%。三支病变发生率51.2%,冠脉内血栓形成者为24.3%,均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cTnI阳性组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相关性,cTnI阳性组近期(30d)心脏事件发生率31.6%,亦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且两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cTnI阳性的UA患者复杂病变多,冠脉内血栓形成率高且预后较差,cTnI水平越高,冠脉狭窄越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已有实验研究证明,移植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可以促进球囊损伤后血管内皮的修复及抑制内膜的增生.那么移植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对自体静脉移植术后静脉血管内皮修复和内膜增生是否起同样的作用?观察自体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移植对自体静脉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再内皮化及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7-01/08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级别:P2级。①实验材料:6~8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5±0.5)kg,清洁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抽取成年兔骨髓分离制备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法培养出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在培养第7天通过Ac-Dil-LDL、FITC-BS-1双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133、FIK-1表达进行细胞鉴定,应用DAPI荧光染料体外标记培养7 d的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3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3)和对照组(n=10)进行自体左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术,在建模后第3天将DAPI标记的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悬液经耳缘静脉植入细胞移植组动物体内,埘照组植入等量的PBS液③实验评估:细胞移植后4周.观察兔静脉移植段血管性及内膜厚度。结果:23只免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通过体外扩增法培养的骨髓来源内皮组细胞,培养至7 d可见AC-Dil-LDI及FITC-BS-1双染色阳性细胞并表达CD34、CD133及FIK-1。②在呈绿荧光染色的血管内皮中可见有部分不均匀的散发蓝色荧光(DAPI标记细胞的细胞核)。③细胞移植组兔静脉血管内皮有DAPI标记的细胞.且内膜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损伤部位血管内皮的修复.并抑制内膜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48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接受直接PCI治疗,72例接受延迟PCI治疗,86例接受非PCI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临床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①与非PCI治疗相比,延迟PCI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P<0.05),减少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P<0.05);与直接PCI组相比,延迟PCI平均住院时间及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平均随访(12.5±3.7)个月时,与非PCI组相比,延迟PCI组可减少心力衰竭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P<0.05);与直接PCI组比较,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住院期间平均住院2周左右的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延迟PCI组高于非PCI组(P<0.05),而低于直接PCI组(P<0.05)。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延迟PCI组高于非PCI组(P<0.05),而低于直接PCI组(P<0.05);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E/A,延迟PCI组显著低于非PCI组(P<0.05);与直接PC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延迟PCI治疗可防止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改善左心室功能,因而提高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治疗效果,但直接PCI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首选,而延迟PCI应尽量提前。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常规诊断冠心病的手段,在我国已被广泛开展与应用,我院从2002年8月-2003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148例。现将造影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术后再狭窄患者的血浆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 水平变化及应用红花黄色素的干预效果.方法 60例PCI术后6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28 例)、无再狭窄组(32 例),并以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作为对照组(30 例).20例择期行PCI 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用药组术后当天即予红花黄色素40 mg/d,连用7 d,两组其余治疗方案相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survivin 水平.结果 再狭窄组的血浆surviv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无再狭窄组(均P<0.01),无再狭窄组的血浆survivin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I 术后患者血浆survivin 水平于术后6 h即急剧增高,未用药组在术后3 d达最高峰,术后7 d仍处于高水平;用药组于术后24 h达最高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浆survivin 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均P<0.01).用药组术后3、7 d的血浆survivin水平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均P<0.01).结论 PCI 术后血浆survivin持续增高与PCI术后再狭窄有关,而红花黄色素可降低PCI术后血浆survivin的升高幅度,减少再狭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