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国平  万大勇  吕云 《浙江医学》2014,(12):1060-1062,1066
目的:探讨病程和情绪障碍对不同运动症状发病部位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纳入35例左侧起病的PD患者和31例右侧起病的PD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成套情绪问题和认知功能评估,并探索其是否存在左右交互影响。结果病程和情绪是右侧起病的PD患者认知功能的重要预测因子(均P<0.05),但在左侧起病者无相关性(均P>0.05)。病程与左侧起病的PD患者在视觉模拟情绪量表中的活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情绪问题和病程只交互影响右侧起病的运动症状PD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07年7月-2009年12月AMI患者100例,按照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优质组和传统组,各50例。传统组患者采用一般药物进行治疗,优质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以及射血分数、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优质组心肌酶谱变化时间为10.34±1.33小时,ST段变化时间为1.50±2.42小时均显著低于传统组15.91±3.22小时,8.52±1.36小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治疗后射血分数为(67.32±4.74)%显著高于传统组(34.78±5.8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26.34%显著低于传统组56.3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优于传统组。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对于传统药物治疗来说作用显著.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pcDNA3-bFGF)对猪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实验猪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n=6)、bFGF基因左冠状动脉注射组(n=6)和bFGF基因右冠状动脉注射组(n=6)。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LCX),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术后2周,分别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pcD-NA3-bFGF 2 000μg。给药后2周,再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并通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血管计数,观察猪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情况。结果(1)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左、右冠状动脉注射基因组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术后4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右冠状动脉注射基因组侧支血管明显多于对照组,左冠状动脉注射基因组侧支血管多于右冠状动脉基因注射组。结论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bFGF基因能促进猪缺血心肌侧支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行早期介入治疗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替罗非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NSTE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间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对照组1例脑出血死亡(P>0.05),研究组无死亡及严重出血事件,随诊再次发生心肌梗死2例,射血分数<40%者3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替罗非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STEMI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左室射血功能,但对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改善。对未行急诊再灌注治疗的STEMI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制订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经抽吸导管内注射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106例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52例)和单独血栓抽吸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随访30d,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TIMI血流,术前两组T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TMP3级率较单独抽吸组明显高(76.2比68.5,P〈0.05)。两组30d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LVEF、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急诊PCI中联合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和抽吸导管内注射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有效改善心肌组织灌注,且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msvs153.11±20.10ms,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恢复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的前向血流至关重要,药物溶栓疗法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相似文献   
9.
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双腔起搏器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房阈值管理系统双腔起搏器在植入后不同时期的工作状况及安全性.方法 对24例植入EnPulse系列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即刻开启心房阈值自动测试功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观察心房起搏电压阈值的变化.同时进行手工测试电压阈值,并与自动测定的阈值比较.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心房阈值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为期6个月的随访期,起搏阈值变化为0.72~0.53V.随访期心电图未发现起搏失夺获及感知功能异常.对比1、3、6个月心房阙值自动测试和手工测试所得阈值变化,发现自动测试起搏阈值与同期手动测试起搏阈值数值及变化趋势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0.59±0.14 vs 0.55±0.12,P=0.195;0.58±0.13 VS 0.57±0.14,P=0.500;0.53±0.11 vs 0.52±0.13,P=0.909).同样.VCM测试结果与同期手工测试结果也未见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 EnPulse系列双腔起搏器的心房阈值管理系统安全、可靠、有效,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患者的优化随访管理.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较少见且严重致命的并发症之一,治疗棘手且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我科2003年7月-2005年6月在538例AMI住院患者中,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诊断AMI并发VSR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