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在就诊30分钟内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第1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重组人组织型解溶酶原激酶衍生物18mg(静注时间不短于2min);30分钟后重复上述剂量及用法1次。观察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0例患者溶栓后2h临床血管再通58例,再通率为82.86%。发生出血3例,发生率为4.28%,无1例发生脑出血、内脏出血及过敏反应。结论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作为新一代溶栓药物,具有特异性强、半衰期长,适合单次或重复快速静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2.
吉伟青 《海南医学》2008,19(7):91-92
目的探讨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缬沙坦每日80mg,安慰剂组只采用常规治疗。4个月后观察效果。以经皮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量介导的舒张反应(EDD)评价内皮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EDD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较治疗前也有变化。开始治疗时心功能越好,内皮功能的改善越显著。结论缬沙坦长期治疗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内皮功能,恢复外周血管的有效舒张,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氟伐他汀对首次成功的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86例首次成功PCI术后患者。总胆固醇水平在3.5-7.0mmol/L(135-270mg/dL)之间。空腹甘油三脂水平小于4.5mmol/L(400mg/dL)。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外,加服氟伐他汀,44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42例)。治疗组氟伐他汀40mg/d。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结果治疗组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1),治疗组有9例(20.5%),对照组有11例(26.2%)患者至少发生了一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P=0.01。结论对总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氟伐他汀可显著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MACE)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急性呼衰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8例急性呼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血气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死亡数、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患者死亡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降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T1受体拮抗剂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58例以前未治疗过且超声心动图证实有LVH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或β2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治疗,8个月后,比较两种药物对LVH的影响。结果共获得52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8个月后,缬沙坦组左室重量指数(LVMI)从(127±23)g/m2降低到(106±25)g/m2(比值R:0.83;95%C:I0.79~0.87;与基础值相比P<0.0001)。倍他乐克组LVMI降低的幅度较小,从(127±25)g/m2降到(117±27)g/m2(R:0.92;95%CI:0.86~0.98;与基础值相比P=0.0082)。LVMI的平均下降缬沙坦组为21g/m2,而倍他乐克组仅为10g/m2(与基础值相比R:0.91;90%C:I0.85~0.97)。结论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逆转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164倒行冠脉造影且心电资料完整者,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A组)43例,冠心病组(B组)121例。将B组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①单支病变组(B1组)40例,②双支病变组(B2组)49例,③三支病变组(B3组)32例。将B1组据单支病变的位置分为:①前降支组17例,②回旋支组10倒,③右冠组13例,分别测定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B组与A组相比QTd与QTcd均明显延长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②Bl、B2与B3组三组问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有呈著性差异。③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右冠组三组间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无呈著性差异。结论冠脉病变可引起QTd延长;冠脉病变支数对QTd影响明显,QTd与冠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单支病变的位置对QTd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40例急诊STEMI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 A组进行血栓抽吸+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B组进行血栓抽吸。观察术后两组患者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血浆肌钙蛋白I(cTnI)峰值,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钠尿肽(BNP),大出血、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A组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cTnI值、LVDd、LVEF、脑钠肽( BNP)水平等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大出血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冠脉给药应用在STEMI急诊PCI,能够有效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脑白质变性的关系及其可能形成机制。方法偏头痛患者(n=55)行头颅MRI检查,部分行脑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同期本院非神经系统疾病并行头颅MRI检查的内科住院病人作为对照组(n=51)。结果偏头痛组中,头颅MRI显示16例脑白质内见小点片样等T1或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以多发性为主;对照组仅3例患者可见大脑半球白质内异常信号,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偏头痛组中3例患者做头颅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在单侧或双侧的额、颞部的脑局部血流灌注下降。对照组中4例行头颅ECT,未见脑局部血流灌注下降。结论反复偏头痛发作可能同脑白质变性具有相关性,其形成机制可能与脑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吉伟青 《陕西中医》2014,(6):653-65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新活素对充血性心力衰竭LVEF及NT-proBNP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硝普钠治疗,治疗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新活素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8%,治疗组总有效率89.2%,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LVEF为59.2±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9.6±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为3761±240.5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4123±28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新活素治疗CHF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LVEF水平,降低NT-proBNP水平,疗效确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是一种非创伤性探测下肢动脉系统有无狭窄、动脉硬化、无症状缺血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应用ABI判断高血压下肢无症状缺血的发生率,及其与炎症的关系。方法 连续6个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病人中选择患者200例,其中高血压组150例,正常血压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超声多普勒听诊仪检查,ABI小于1.0作为判断高血压下肢无症状缺血的指标。结果 150例高血压患者中有56例ABI小于1.0,占高血压患者组37.3%;正常血压组有4例ABI小于1.0,占8,0%,两组ABI值分别为0.87±0.07,1.38±0.08(P〈0.01);高血压组中ABI〈1,0与ABI〉1.0的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3992±1264(ug/L),3212±1963(μg/L)(P〈0.01);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别为3.8±0.1g/L,3,2±0.5g/L(P〈0.05)。结论 高血压组中ABI小于0.1的患者提示有下肢无症状缺血存在,ABI小于1.0的患者血浆CRP、FIB水平升高;ABI下降,CRP、FIB水平增高与下肢无症状缺血的发生显著相关。提示炎症参与了下肢无症状缺血的发生,ABI可作为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