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电刀(简称T刀)与Dual刀在ESD治疗食管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食管病变且行ESD治疗的5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ual刀组(30例)及T刀组(29例)。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切除速度、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T刀组与Dual刀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刀组、Dual刀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7.86±24.62)min和(66.28±29.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P=0.024);切除速度分别为(22.80±7.31)mm2/min和(16.20±7.24)mm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4,P=0.001);病灶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6.2%(25/29)和86.7%(2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P=0.742)。T刀组出现并发症2例(6.9%),Dual刀组并发症共5例(1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4,P=0.449)。两组均未见术后穿孔、出血情况。结论在食管病变ESD中,T刀相较于Dual刀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切除速度,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Smad4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130例胃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共378份,其中取自癌组织130份,癌旁组织248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组织芯片中Smad4的表达。结果癌旁正常胃黏膜均可见Smad4的正常表达,Smad4在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中正常表达率分别为83.3%和75.0%,在癌细胞中则为64.6%。Smad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细胞中Smad4蛋白表达率下降为42.2%,而高分化癌中仅为23.4%,Smad4表达与胃腺癌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Smad4表达下降组3年生存率为35.0%,显著低于表达正常组的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Smad4表达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Smad4异常表达在胃腺癌发生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Smad4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3.
胆囊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良性胆道系统疾病,目前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以胆囊切除术为主。鉴于胆囊切除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患者保胆期望愈发强烈,经皮经肝胆道镜、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经自然腔道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等保胆微创方法相继提出。本文旨在对目前文献报道的胆囊息肉保胆微创治疗的手术方式、临床疗效等进行整理归纳,为临床上非肿瘤性胆囊息肉的治疗提供保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手段,与传统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相比,ESD术后的人造溃疡面更大,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内镜下局部用药是保护创面、防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不但可促进术后患者的恢复,更有助于推动ESD的开展。多聚糖止血粉、组织黏合剂等新型材料在内镜手术中已逐步推广,聚乙醇酸薄膜为术后创面撑起了保护伞,再生医学的进步使得预防食管狭窄有了新方向。相比穿孔及狭窄,ESD术后出血更为多见。较为积极的诊疗方式如术后二次内镜检查等,并无明确的预防效果,且迟发性出血发生时间窗较宽,常导致患者出院后再次就诊。同时,术中无明确出血点的渗血也会极大模糊视野、影响手术操作。EndoClot止血粉、聚丙稀酸酯等止血材料均可术中喷洒于创面以封堵小血管、形成保护层,达到控制渗血的目的,由于其良好的黏附性,保护层能维持数小时至数天,帮助患者度过术后出血高危期。目前,以ESD等内镜手术为背景、验证该类药物效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开展得仍不充分,特别是其预防迟发性出血的效果、保护层对操作者视线的影响以及使用的可靠性等均值得深入检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BLU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分别检测92例胃癌组织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以及79例胃癌患者与79例正常人外周血BLU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BLU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BLU基因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67.39%vs.52.17%)(P<0.05)。BLU基因甲基化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浸润深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BLU基因甲基化率与正常人外周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9%vs.56.96%)(P>0.05)。结论 BLU基因启动子的CpG岛在胃癌组织存在高甲基化现象,提示BLU基因的高甲基化可能与抑癌基因被失活从而导致胃癌的发生有关。BLU甲基化可能参与胃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巴拿马小型猪进行体内实验,比较3.3%羧甲基淀粉钠(SCMS)溶液和上市产品Eleview?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影响。结果显示黏膜下注射3.3% SCMS溶液所形成的黏膜抬举高度和维持效果优于Eleview?。3.3% SCMS注射组中,ESD所需注射液总量、黏膜切除时间均低于Eleview?组,且整块切除率更高,出血情况更轻。两组的成功切除率、穿孔、创面愈合、注射液残留、病理分析等均未见明显差异,表明3.3% SCMS溶液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的黏膜下注射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钛夹夹闭术及耙状金属夹系统(OTSC)对消化道瘘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消化道瘘患者资料,其中单纯行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13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术20例,OTSC闭合5例。对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治愈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了内镜下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内镜操作相关并发症。空肠管组4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较前缩小,5例瘘口未见明显变化,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30.8%(4/13);患者术后住院天数(47.4±14.1)d。钛夹组16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未见缩小,1例死亡,完全治愈率80.0%(16/20);术后住院天数(17.9±8.9)d。OTSC组5例患者均完全治愈,完全治愈率100.0%。其中1例难治性食管瘘患者采用多次OTSC联合钛夹夹闭的方式逐步缩小瘘口直至完全愈合,瘘口愈合时长为102 d,剩余4例患者采用单纯OTSC治疗,术后住院天数(5.3±1.7)d。结论 内镜下微创技术可有效治疗消化道瘘,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愈合快、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胃腺癌中β-连环蛋白、c-myc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腺癌和癌旁组织中β-连环蛋白和c-my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2例胃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共297份,其中取自癌组织102份,癌旁组织195份(肿瘤边缘2cm以内97份,5cm以外98份)。将标本分别制成282点、156点和156点三块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组织芯片中β-连环蛋白和c-myc的表达。结果β-连环蛋白和c-myc基因表达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从肠上皮化生开始即有明显增高,在胃癌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P〈0.05,P〈0.001)。肛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腺癌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c-myc表达与胃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胃腺癌中β-连环蛋白和c-myc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可能激活靶基因c-myc的表达,并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心理状态,并评估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对其影响。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02名正常人及30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POEM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组焦虑、抑郁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组(P〈0.05),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POEM手术后SAS和SDS得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POEM手术能明显缓解AC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组织芯片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但用于胃癌研究的报道较少。目的:研究胃腺癌、癌旁组织和外周正常黏膜组织中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02例胃腺癌、97例癌旁组织和98例外周正常黏膜组织分别制成282点、156点和156点三块组织芯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芯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结果:胃腺癌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异常率(84.0%和76.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613%和23.2%)和外周正常黏膜组织(6.2%和7.3%)(P=0.000,P=-0.000)。E—cadherin和β—catenin表达异常与胃腺癌分化程度(P=0.004,P=0.020)和浸润深度(P=0.033,P=0.024)有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胃腺癌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异常表达可能是胃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与胃腺癌的分化程度和侵袭能力密切相关。检测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可能是判断胃腺癌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