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迟发性倾倒综合征(late dumping syndrome)过去称为低血糖综合征(hypoglycenic syndrome),是胃手术后远期并发症中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迟发性倾倒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类型的胃部手术之后,但以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Ⅱ残胃空肠吻合术后较为多见,而食管手术引起迷走神经损伤也可产生倾倒症状。对于症状较轻的迟发性倾倒综合征患者,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多可预防,但对于临床上反复发作症状明显者,一般的保守治疗效果均不满意。因此,我们尝试利用阿卡波糖治疗胃手术后迟发性倾倒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是指发生于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平滑肌组织、横纹肌组织、间皮组织、滑膜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类型均有其好发年龄,且有较大差别。以年龄在31-70岁人群多见,据美国Paphael等统计,男女比例为1.12:1。软组织肉瘤的分布部位因其类型不同而异,发生于下肢者最多(具体见表1),根据上海市1963—1992年恶性肿瘤统计,软组织肉瘤发病率为(0.75~1.85)/10万,近年来呈有上升趋势。在美国,年发病率约为2/10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抽取兔骨髓细胞,用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以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流式细胞术以及内皮祖细胞吞噬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培养48小时后可见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明显,至培养第7天成片生长的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梭形的内皮样细胞。内皮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D133(+),CD34(+),Ⅷ因子(++),KDR(++);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CD133的阳性率为(18.23±7.12)%,CD34的阳性率为(47.71±14.85)%,CD31的阳性率为(71.61±13.51)%,KDR的阳性率为(87.24±11.40)%。细胞吞噬功能鉴定说明超过80%的贴壁细胞都特异性地摄取了Dil-acLDL和FITC-UEA-1。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兔骨髓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4.
胃癌等疾病行远端胃次全切除术时,因残胃主要供血来源于胃短动脉而常规保留脾脏.但是在手术中有时因脾脏损伤或合并脾脏疾病等原因而无法保留脾脏时,常迫不得已须行全胃切除术.能否在切除脾脏后,仍保留近端胃而行远端胃次全切除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我科4例行远端胃次全切除术联合脾脏切除术的病例,对该术式的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临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诊断、治疗经过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3年前无诱因触及右下腹肿块,术后诊断为(腹膜后)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肉瘤.后因不全性肠梗阻在我院行腹内疝复位+回肠侧侧吻合术,后再次以腹膜后肿瘤入院,继之行右腹膜后肿瘤切除+右髂外动脉重建+右髂静脉结扎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腹膜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结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的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延迟性肠坏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治疗41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2.65%)发生延迟性肠坏死,均于明确诊断后行手术治疗。结果 8例行一期肠段切除吻合术,3例因腹腔污染严重无法行一期确定性手术,先施行肠造口术,6个月后再行二期肠吻合术。11例全部治愈,其中2例发生肠瘘,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致延迟性肠坏死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导致漏诊或延迟处理,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严密动态观察,CT的正确诊断率较高,早期剖腹探查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性,55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5月余,进食后呕吐半月于2007年3月19日入院。14年前曾因食管下段癌行经胸近端胃加食管下段切除加食管残胃吻合术。查体:消瘦,中重度营养不良,左胸部第7肋间可见一长约25cm切口瘢痕。胃镜检查:胃窦癌伴幽门梗阻。腹部超声检查:肝脏有肝硬化征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37×10^9/L,红细胞3.03×10^12/L,血红蛋白101g/L。肝功能检查:总蛋白51g/L,白蛋白29g/L,前白蛋白77g/L。于2007年4月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胸腹联合切口探查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总结损伤控制性手术救治严重多发伤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治疗水平及治愈率.方法 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策略的严重多发伤患者21例,经ICU复苏后均接受相应的再次确定性手术,对受伤情况、评估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21例患者术后痊愈16例,治愈率76.2%.5例死亡,病死率23.8%.死亡者损伤严重度评分均大于35分.结论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将外科手术看作复苏过程整体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治疗的终结.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积极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策略,是安全有效的,具有Ⅰ期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自发性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16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治疗10例腹腔自发性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自发性出血根据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腹腔卒中综合征(4例)、单纯腹腔出血(4例)和腹腔陈旧性血肿(2例)。4例行血肿联合周围脏器切除,4例行非手术治疗,1例因未发现出血点行单纯引流,另1例行血肿清除及结扎出血点。9例顺利出院,1例术后突发腹腔出血,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剖腹探查术是腹腔自发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