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观察小剂量甲状腺激素(TH)对扩张性心肌病(DCM)及缺血性心肌病(ICM)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并评价此疗法的安全性。方法:28例DCM及ICM所致的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及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左甲状腺激素钠(优甲乐50,L-T50),疗程3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分别观察患者心脏功能、运动指数,以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观察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运动指数上升、心泵功能及左室缩舒功能显著提高(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心室壁增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心胸比降低(P<0.05),而左室重量指数变化不显著(P>0.05)。观察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小剂量TH能明显改善DCM和ICM所致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脏功能,同时还发现独特的心室重构现象,在试验期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高血压危害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家自测血压。以下是一些读者咨询关于家庭自测血压和血压计的问题。 Q我家中备有电子血压计,夏天量时血压基本正常,但冬天量时血压就偏高了。是不是电子血压计受温度影响大,不太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补充甲状腺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密度及其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受体)基因表达的作用,并评价此疗法的安全性.方法 42例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所致的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德国Meck药业产品),初始量12.5μg/d,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维持在25~100μg/d.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测定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同位素放射配基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β1.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并与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 (1)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分别为(51.3±25.4)和(52.3±.2)fmol/106cells,β1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的(69.6±4.2)fmol/106cells;(2)左甲状腺素钠片可上调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两组分别为(51.6±3.4)和(58.3±3.7)fmol/106 cells];(3)小剂量甲状腺素增加C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1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补充小剂量甲状腺素,可增加C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及其β1受体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4.
成人斯蒂尔病(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ASD)并发反应性嗜血细胞综合征(reactive hemophagocytic syndrome,RHS)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少见,同时RHS,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者罕见。我科收治1例ASD并发RHS的患者,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隐蔽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是特殊类型的高血压,随着家庭自测血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rnitoring,ABPM)的广泛应用,不同血压监测方法的结果产生一定差异.MH是指诊室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HBPM血压或日间平均动态血压≥135/85 mm Hg的现象[1].  相似文献   
6.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方法进行改良 ,观察其生物学特点。方法 分离大鼠胫骨、股骨 ,以 IMDM培养基冲洗骨髓 ,与培养液混合后直接接种至培养瓶中 ,接种后 7~ 14 d形成单层贴壁的成纤维状细胞。检测传代细胞接种贴壁率、生长曲线、细胞周期 ,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分离培养的原代 BMSC生长良好 ,倍增时间约为 4 2 h。 BMSC传代后 12 h贴壁率达 80 %以上 ,82 %的细胞处于 G0 、G1 期 ,超微结构呈现较早期细胞特点。结论 改良法培养的 BMSC生长稳定 ,传代细胞适应性强。与传统培养方法比 ,该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可以用于 BMSC的体外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3年6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CCF/AHA)更新了心力衰竭(心衰)的管理指南,该指南强调了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的重要性,并对心衰的诊断、评估、治疗、护理等方面做了修改,要求医疗活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生活、医疗环境进行,并积极指导患者参与心衰的治疗和随访。本文介绍指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合理体力活动水平的确定相对比较复杂。适量的体力活动可带来诸多身心益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迄今尚缺乏其相关研究。现对《2013年美国心脏学会关于先天性心脏病体力活动科学声明》一文,从指南回顾、体力活动的益处、评估、推广、咨询措施及研究推荐等方面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心肌细胞培养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骨髓,通过贴壁法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多次传代后获得较纯的MSCs.用5-氮胞苷(5-aza)进行诱导分化,实验组为在玻片上的5-aza干预的MSCs移入到心肌细胞培养环境中;对照组为5-aza干预的MSCs.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鉴别心肌心肌特异蛋白Desmin和肌钙蛋白Ⅰ(cTnI)表达及其出现时间的早晚.结果:对照组MSCs诱导后10天可见细胞由原来扁平多角形变成长梭形,15天后部分细胞体明显增粗,可见到有些细胞间有融合样情况发生,20天左右类似肌管样细胞出现.而实验组在17天左右可以看到类似心肌管样细胞.免疫组化表明实验组的阳性结果出现的时间比对照组要早.结论:心肌细胞培养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