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APBSCT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31例。平均4周期常规诱导化疗后行APBSC动员及采集。动员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采用常规剂量CHOP方案,其中环磷酰胺(CTX)增至2.5 g/m2;霍奇金淋巴瘤(HD)患者采用高剂量单药CTX 4 g/m2。化疗后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5~5μg/kg。当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达(2~5)×109/L,单核细胞(MNC)计数达20%~30%时分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异环磷酰胺(IFO)12 g/m2或CTX 4 g/m2,阿糖胞苷(Ara-c)4.5 g/m2,足叶乙甙(Vp-16)0.75 g/m2。移植后对原发灶直径大于4 cm或有肿瘤残留的病灶给予局部补量放疗。【结果】31例患者移植后缓解时间为1~108个月,中位缓解期43个月。其中1年无病生存26例(83.9%),2年23例(74.1%),3年21例(67.7%)。最长存活108个月。全组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APB-SCT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化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和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1995年至2005年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30例。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法为将常规剂量CHOP方案中CTX增至2500mg/m2,化疗后予G-CSF3.5~5μg/kg的动员方案,当骨髓功能恢复WBC计数达(2~5)×109/L,外周血单核细胞(MNC)计数达20%~30%时分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为异环磷酰胺(IFO)12g/m2,阿糖胞苷(Ara-c)4.5g/m2,足叶乙甙(Vp-16)0.75g/m2。结果30例患者移植后缓解时间为1~108个月,中位缓解期42个月。其中1年无病生存25例(83%),2年22例(73%),3年20例(66.7%)。最长存活9年。全组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和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优于常规化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比较TAC(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和AC(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Ⅱb-Ⅲa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术前分别应用TAC方案或AC方案进行2~4周期的新辅助化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AC组总治疗有效率为88.4%,而AC组总治疗有效率为68.1%,TAC组总治疗显著有效率高于AC组(P<0.05)。TAC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缓解率分别为32.6%和88.4%,显著高于AC组(分别为14.0%和55.8%)(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和脱发的不良反应,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A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优于AC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复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常规化疗组,每组各36例。移植组患者实施移植前予以ICE方案化疗4~6个周期,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达到完全缓解的给予放疗;而常规化疗组仅给予ICE方案化疗4~6个周期,未达到完全缓解的给予放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移植组患者完全缓解33例(91.7%),部分缓解3例(8.3%),常规化疗组患者完全缓解23例(63.9%),部分缓解13例(36.1%),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P<0.05),而两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和常规化疗组的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6%和38%,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是43%和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较单纯化疗更好,且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联合LAK/IL-2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发性肝癌自然生存期仅6个月,近几年来随着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不断普及,近期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远期疗效仍不令人满意。生物治疗可改善某些肿瘤的疗效[1]。但其是否对肝癌的远期疗效有益暂未见报道。我们于1991年8月至1993年4月以栓塞化疗联合LAK/IL-2肝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17例。初步发现栓塞化疗间期行LAK/IL-2介入治疗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生存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按卫生部《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卡氏评分≥60;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FND(福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与CHOP持续滴注方案治疗惰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104例初、复治惰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FND方案初治组;B组:FND方案复治组;C组:CHOP方案持续滴注初治组。AB组均选用FND方案:氟达拉滨25mg/m2,iv d1~3;MXT 10mg/m2,iv d1;DXM 20 mg/d,iv d1~5。C组选用CHOP持续滴注方案:CTX 750 mg/m2,iv d1;ADM 50mg/m2+VCR 1.4mg/m2+NS 200mL微电脑持续泵入120h;PDN 100mg/d,po d1~5。结果 A组的总CR率55.6%,B组29.0%,C组27.0%。A组CR率高于B组(P<0.025),亦高于C组(P<0.025),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A组总有效率80.5%,B组58.1%,C组62.2%。A组高于B组(P<0.05),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亦高于C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采用FND方案,惰性淋巴瘤初治患者的疗效,优于复治患者及CHOP方案持续滴注初治患者。  相似文献   
7.
148份抗肿瘤药物使用说明书规范程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晰宇  唐文 《医药导报》2003,22(10):741-743
目的:评价目前常用抗肿瘤药物使用说明书的规范程度.方法:按照《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和《进口药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对148份抗肿瘤药物使用说明书在药品名称、性状、药理毒理、药动学、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药物过量治疗、有效期、贮藏、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内容进行逐项统计,计算出各项出现频率.结果:148份抗肿瘤药物使用说明书中仅1份(0.7%)各项齐全,其余均有或多或少的项目缺失.结论:目前抗肿瘤药物使用说明书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CE方案和GemOX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笔者将接受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4例,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别接受ICE方案或GemOX方案化疗,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64例患者共接受129疗程ICE方案和126疗程GemOX方案化疗,64例患者可评价疗效,CR 18例(28.1%),PR 25例(39.1%),总有效率(CR+ PR)67.2%.ICE组(n=32),CR、PR、RR分别为28.1%,40.6%,68.7%;GemOX组(n=32)CR、PR、RR分别为28.1%,37.5%,65.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主要不良反应为3~4级血液学毒性(白细胞下降和血小板降低),非血液学毒性轻微,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E方案和GemOX方案作为挽救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且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均为可选择的挽救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CHOP方案治疗早期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R-CHOP方案(16例)以及CHOP方案(16例)治疗的初治早期(Ⅰ~Ⅱ期)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R-CHOP组患者化疗后CR8例,PR6例,SD1例,PD1例,有效率为87.5%(14/16);CHOP组患者化疗后CR6例,PR5例,SD2例,PD3例,有效率为68.7%(11/16),R-CHOP组有效率高于CHOP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感染、粘膜炎、胃肠道反应、发热、肝功能损害。神经毒性及过敏反应等,经对症治疗后都能较快缓解,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CHOP方案治疗早期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优于CHOP方案,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5-氟尿嘧啶(5-FU)、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2例行PFC方案:第1天紫杉醇135~175 mg/m2,第1~5天顺铂20 mg/m2,5-Fu 350 mg/m2,21 d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对照组28例行ECF-L方案:第1天表柔比星50 mg/m2,1~3 d亚叶酸钙200mg/m2,氟尿嘧啶600mg/m2,以及顺铂20 mg/m2,21d为1周期,连用2个周期.结果:紫杉醇组有效率为55%,对照组有效率为2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FC方案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