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构建人survivin基因shRNA重组腺病毒载体,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HPH)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构建survivin-siRNA表达质粒,测序鉴定正确后,将survivin-siRNA表达质粒与含有腺病毒右臂的骨架质粒pBHGE3共转染至人293A细胞,包装成腺病毒Ad-survivin并扩增,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将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缺氧培养24 h,并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阴性对照组(Ad-LacZ组),不同Ad-survivin序列的干扰组(sh1组、sh2组、sh3组)。Ad-survivin感染缺氧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蛋白,验证重组腺病毒干扰效果。结果①将shRNA片段与pAd-U6-CMV连接后的质粒进行测序,结果提示目的基因片段插入成功;②TCID50法测定病毒Ad-survivin-shRNA1、Ad-survivin-shRNA2和Ad-survivin-shRNA3的滴度分别是1×1010,1.2×1010,1×1010;③sh2组缺氧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内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人survivin腺病毒载体,为研究survivin基因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宇伟 《当代医学》2011,17(4):98-9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心电监测下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中冠脉达到再通标准的有34例,再通率达73.91%;12例患者未达再通标准,其中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34%。发病6h内溶栓治疗的成功率明显高于6h~12h的再通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尽早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再通的成功率。静脉溶栓治疗。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快速、持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有效的再灌注,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3]。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在无PTCA治疗条件及偏远医院尤为适用。过去认为,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宜行静脉溶栓治疗,但近年来大部分学者认为,老年患者仍应积极行静脉溶栓治疗[4]。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目的是重建冠脉血流,有效限制和缩小心肌梗塞的面积。尿激酶不具有抗原性,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而导致血栓的溶解,疗效确切,是国内应用较多的溶栓剂。尿激酶与链激酶相比,尿激酶与血栓纤溶酶原亲和力较大、溶栓作用较强,而且出血副作用较小。尿激酶不需做皮试,应用方便。早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凝血过程与纤溶过程并存,而且血小板的激活在整个凝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应用足量的阿司匹林。本研究结果显示,46例患者中再通成功率为73.91%。28例患者于发病后6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其再通率为85.71%;18例患者于发病后6~12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其再通率为56.76%。发病后6h内与6~12h内行溶栓治疗,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发病至再灌注治疗的时间越短,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越好。26例患者于溶栓后24h内发生T波倒置,其再通率为88.68%;20例患者于溶栓后24h内未发生T波倒置,其再通率为55.00%;溶栓后24h内发生T波倒置与否,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认为,ST段回降程度、速度以及变动的情况可反映心肌再灌注的状况,与心肌挽救程度及预后有关,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无定论[5];本研究发现溶栓后24h内发生T波倒置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12例患者未达再通标准,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34%;1例患者死于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1例患者因原有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在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死亡。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一般可自行缓解,往往是良性、特异性的心律失常。综上所述,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宜尽早应用,溶栓治疗后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急性期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析了主要的个人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即跨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将这些理论予以整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