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8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2岁,6月7日傍晚不小心在鸡粪池边跌了一跤。左下肢胫前中下1/3处有一开放性损伤。伤口长约3.5cm,深约1cm,右大腿中部外侧皮肤被粪池边擦伤10cm×15cm。接诊后,立即行左下肢清创缝合术;右大腿伤处清先后涂以外用药水,并嘱其24小时内冷敷,而后再行热敷,抬高患肢,并实施抗感染治疗1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病例临床与病原学特征,分析其可能的感染来源,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防控与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间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哨点医院儿童腹泻标本、调查及回访问卷;对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菌株进行生物分型、血清型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 结果 2010—2020年共监测11 377例,分离到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3株,包括61株O:3血清型、2株O:9血清型菌株,5岁以下腹泻儿童感染率0.55%(63/11 377)。不同性别儿童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岁感染率高于≤1岁病例(χ2=44.836,P<0.05),感染患儿中1~5岁发热比例高于≤1岁(χ2=11.508 ,P<0.05),随访病例未发现后遗症。我国儿童感染O:3血清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PFGE带型存在多样性,优势带型为K6GN11C30021、K6GN11C30012。 结论 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血清型以3/O:3为主,偶有4/O:3与2/O:9。根据患儿感染特点与高发季节推测食源为主要感染来源,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面临着多种类型疫源地鼠疫流行和复燃的风险。蒙古旱獭疫源地虽然暂未在国内发现动物间鼠疫流行,但过去检出过阳性血清,同时蒙古旱獭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毗邻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的蒙古旱獭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时隐时现;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并频频波及人间。由于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毒力明显高于长爪沙鼠鼠疫耶尔森菌菌株,且在历史上曾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内蒙古自治区鼠疫防控重点应在常规鼠疫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蒙古旱獭和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动态的监测,警惕该两个疫源地复燃并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4.
O:3和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毒力基因分布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我国常见致病性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参照国外发展成熟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实验证实在我国分离到的主要流行血清型O:3和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基因分布特征为:ail^ 、ystA^ 、ystB^-、yadA^ 、virF^ 占562%;ail^ 、ystA^ 、ystB^-、yadA^-、virF^-占25.6%;其他型占18.2%。结论通过实验证实在我国引起感染暴发和流行的血清型O:3和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基因的分布主要为:ail^ 、ystA^ 、yadA^ 、ystB^-、virF^ 型,很少部分的ail^ 、ystA^ 、ystB^-、yadA^-、virF^-根据以前的资料被认为是毒力质粒丢失的结果,其他型很有可能是非致病的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融合表达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CFP10-ESAT-6或ESAT-6-CFP10,研究其免疫学特性,为结核病的血清学诊断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将一个柔性的氨基酸“接头”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构建pET32c(+)-linker。PCR法扩增CFP10、ESAT-6基因。将CFP10克隆入改建的载体pET32e(+)的linker前,ESAT-6克隆入linker后,构建CFP10-ESAT-6融合基因;或将ESAT-6克隆入改建的载体pET32c(+)的linker前,CFP10克隆入linker后,构建ESAT-6-CFP10融合基因,分别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抽提质粒,酶切鉴定;在大肠杆菌B121中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其抗原性。结果:两个目的基因分别被按顺序成功克隆入载体pET32c(+)的linker前或后。重组质粒pET32c(+)-CFP10-ESAT-6或pET32c(+)-ESAT-6-CFP10靶基因的测序结果与预计序列完全一致。融合蛋白在B121菌中高效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融合蛋白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多抗原基因DNA质粒;pET32e(+)-CFP10-ESAT-6或pET32c(+)-ESAT-6-CFP10质粒在B121菌中能高效表达rCFP10-ESAT-6或rESAT-6-CFP10融合蛋白,该蛋白兼具CFP10和ESAT-6两种蛋白的抗原性。本研究为rCFP10-ESAT-6或rESAT-6-CFP10融合蛋白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诊断处理方法以及临床抢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7月我院急诊内科抢救的113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17年1~7月,我院急诊内科共抢救昏迷患者113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30例,6~8分83例。其中男57例,女56例;年龄19~74岁;从发病到接受救治的时间为20 min至5 h,平均(57.2±10.4)min。113例患者中,因心血管病变导致昏迷的患者26例,占23.01%;因糖尿病昏迷的患者25例,占22.12%;因急性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23例,占20.35%;因继发性脑部病变导致昏迷的患者22例,占19.47%;因为电击与溺水导致昏迷的患者17例,占15.04%。经过抢救后,113例患者中意识完全恢复82例,占72.57%;意识恢复较好29例,占25.66%;因抢救无效死亡2例,占1.77%。抢救成功率为98.23%。结论急诊内科患者昏迷原因复杂多样,急诊医师必须了解患者昏迷的常见原因,熟练掌握相应的抢救方法,才能尽快对患者进行比较准确的诊断,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不同家畜、家禽中的分布规律,对不同地区家畜、家禽进行带菌状况调查。方法采集中国不同地区家畜、家禽咽拭子,肛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毒力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猪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最高为12.91%,其次为犬,携带率为9.80%,两者分离的致病性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73.50%和59.44%。而其他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较低,鸡、牛和羊分别为4.50%、2.78%和0.89%,且主要以非致病性菌株为主,分别占100%、94.44%和93.33%。结论首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家畜、家禽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调查。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率存在较大物种差异和地域性分布特征,猪、犬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而牛、羊、鸡、鸭等主要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属于偶然宿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纳洛酮在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抢救中的临床价值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12月一氧化碳中毒患者86例根据数字随机表分为对照组、纳洛酮组各43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纳洛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一氧化碳中毒治疗效果;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后遗症发生率.结果:纳洛酮组一氧化碳中毒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纳洛酮组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纳洛酮组后遗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纳洛酮在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抢救中的临床价值与效果确切,可缩短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后遗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适于抗坏血酸克吕沃菌的PFGE分型方法。方法参考PulseNet中大肠杆菌O157∶H7的PFGE分型方法,选择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和不同的电泳参数,进行反复试验,来确定用于抗坏血酸克吕沃菌PFGE分型的具有高分辩能力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电泳参数。结果5株抗坏血酸克吕沃菌经限制性内切酶XbaI、SpeI、BlnI酶切后,再经我们选定的参数电泳,可呈现理想的PFGE带型,具有良好的分型能力。而NotI、SmaI酶切后产生的片段绝大部分集中在200kb以下,且图谱上条带过于密集而难以明确区分。结论利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BlnI和SpeI的PFGE分型方法对抗坏血酸克吕沃菌都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都可以用于该菌的分子分型,但应优选限制性内切酶BlnI、Xb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