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山东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建国初,全省平均发病率为350/10万,当时估计全省患病人数达18万,约占全国黑热病流行省、市、区病人总数的1/3。自1951年开始对黑热病进行全面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58年达到黑热病基本消灭的标准。随后,进一步清除传染源和扑灭白蛉,经多次抽查、考核证实,自1972年后我省未再发现新感染病人。为落实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于2002年6月,在原黑热病高发地区泰安市郊区,开展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的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了解变化后的蚊虫滋生情况,对其防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济宁市中区利用陶土缸盛装不同水质的水,放置不同高度楼层模拟滋生地,观察自然界蚊虫产卵滋生幼虫情况.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用室内多年选育的抗DDVP淡色库蚊抗性株在室内和现场进行试验,以比较WHO标准法和微板测定法在检测蚊虫对DDVP抗药性的差别。方法:微板测定法、生理测定法。结果:用两种方法在温度为23-32℃范围内分别对淡色库蚊进行DDVP抗药性检测,WHO法结果与温度无关,而NSE法结果与温度有关。为消除温度对检测的影响,在缩短孵育时间后,在27-31℃对野外淡色库蚊对DDVP抗性测定,NSE法测定为WHO法结果相同。结论:NSE法检测蚊虫的DDVP抗药性可随外界温度升高而增加,实际应用时应缩短孵育时间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6.
我国丝虫病的监测研究现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相似文献   
7.
在缅甸,人们对疟疾威胁生命的认识不足。应提倡个人自助的个人防护和环境控制措施的多项教育计划。传统的卫生教育和目前采用的材料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实行支持和保证卫生教育,促进有关行为的改变的计划,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输注对胸乳入路甲状腺切除患者血浆皮质醇的影响。 方法40例甲状腺切除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20例:A组患者全凭静脉麻醉;B组患者全麻之前行T4-5硬膜外置管(0.1%罗哌卡因输注2 ml/h)。记录麻醉前(T0)、插管后5 min(T1)、切皮后60 min(T2)、拔管后5 min(T3) MAP、HR、Cor变化;术后6 h(T4)、12 h(T5)、以及24 h(T6)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及镇痛泵按压(PCA)次数。 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时MAP、HR降低,T2、T3时HR降低,Cor增高,B组患者MAP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T1时MAP、HR降低,T2、T3时Cor降低(P<0.05);A组患者T5时VAS评分比T4增高(P<0.05);两组患者T6时VAS评分较T5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T5时VAS评分降低(P<0.05),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以及镇痛泵按压次数降低(P<0.05)。 结论全麻联合0.1%罗哌卡因硬膜外输注对胸乳入路甲状腺切除患者可良好控制术中应激和术后疼痛,降低麻醉药物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l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总管损伤的诊治经验.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l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损伤的治疗体会及教训.结果:术中发现胆管损伤时及时中转开腹,修补成功.随访2年未出现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在手术中应仔细解剖胆囊三角内部结构,尽量避免损伤不明的管状结构,通过提高术者胆道外科素质,加深对镜下胆道二维结构的认识,并且术中、术后正确应对是预防胆道损伤这一严重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3名志愿者于1981年试验感染人体周期型马来丝虫后,不给以抗丝虫药物及其他任何治疗,连续10年观察临床表现、病理、免疫和病原生物学等方面的变化结果。2名志愿者分别于感染后41和46周首次出现微丝蚴,8年和8年半后自然转阴。本次试验证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表现在微丝蚴血症前期和初期,感染后2~156周血中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感染后6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显示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感染后11周,淋巴管造影显示下肢,骨盆等处淋巴管扩张和淋巴液滞流。感染后2~5周血中首次出现抗体,12~56周达高峰,于10年后2名志愿者抗体自然转阴。感染后11周总T玫瑰花环试验结果都低于正常范围,10年后均已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