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6例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陆庆荣  王春光  冷馨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6):2324-2324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利于减少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通过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的产后出血186例的相关因素分析,对其出血原因、出血量及分娩方式所致的原因进行比较。结果:各种相关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胎盘因素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而剖宫产为严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破伤风是由于外伤后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所致,而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在临床护理上与其他疾病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和独特性。现就我院1992~2004年收治的20例患者护理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敖丽萍  张艳华  冷馨 《吉林医学》2007,28(12):1387-1388
护理伦理道德是伴随着护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是护理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自觉地把伦理学知识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并遵循的行为准则.生命是事物的一个过程,临终是生命过程的最后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临终关怀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图示卡在预防静脉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静脉炎是静脉给药治疗过程中引起的并发症,据统计,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2.3%,需要24h静脉维持的患者达54%[1],头皮针穿刺引起的静脉炎为17.9%,留置针为16.2%[2]。我们采用静脉图示卡(以下简称图示卡)指导临床护士有计划地选择血管,避免血管的重复利用及再次损伤,从而达到保护血管、预防静脉炎的目的。设计图示卡应用于临床,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03年5月-2005年5月,收集我科的住院患者3130,其中男1386例,女1744例,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38.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1662例和对照组1468…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机体生理储备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全身细胞呈退行性变化,许多器官具有潜在的功能不全,且有较多的伴随疾病,致老年胆道感染的过程更为复杂和严重。现将我院5年间60岁以上的老年胆道感染病人143例作为老年组,同期非老年胆道感染143例作为非老年组,通过两组临床资料的分析比较,以探讨老年胆道感染的临床特点。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老年组143例,男95例,女48例。非老年组143例,男92例,女51例。所有病倒均经手术证实为胆道结石合并感染。曾有胆道手术史者,老年组为15·21%,非老年组为14·96%。术中发现胆道穿孔致胆汁性腹膜炎者,老年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展超声监测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与感染的预防。方法将224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肉眼观察血管,经验性操作;观察组:将超声技术应用于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记录两组静脉炎、血栓发生率及1次置管成功率。结果两组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观察组静脉炎及血栓发生率低,1次置管成功率高,静脉炎由18.4%降至0.8%,血栓由5.1%降至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超声监测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1次置管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CVC)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目前此项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各种并发症也显著增多,其中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较为常见。自2006年12月,我们改进了常规固定方法,减低了感染率,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比较微芯片电泳及毛细管电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可靠性.应用PCR-微芯片电泳和PCR-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检测214例初治AML患者DNA样本FLT3-ITD基因突变,并通过直接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PCR-微芯片电泳结果显示,FLT3-ITD突变阴性151例,阳性58例(58/214,27.1%),可疑阳性5例(5/214,2.3%);PCR-毛细管电泳结果显示,FLT3-ITD突变阴性147例,阳性67例(67/214,31.3%).在毛细管电泳结果为阳性的67例样本中,其中4例微芯片电泳结果为阴性,5例为可疑阳性,用直接测序法进行检测,结果均为突变阳性.这一结果揭示,PCR-毛细管电泳法用于检测FLT3-ITD突变更为准确,虽然微芯片电泳组与毛细管电泳组FLT3-ITD突变检测阳性率并无显著差异(卡方检验,P>0.05).结论:PCR-微芯片电泳与PCR-毛细管电泳均可作为简便的FLT3-ITD基因突变筛查方法,但作为新的检测手段,PCR-毛细管电泳法准确度与测序法一致、可用,而PCR-微芯片电泳法作为诊断检测的方法,其准确度有待于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改进重度骨髓抑制患者注射部位皮肤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防止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方法186例重度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进的消毒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注射。结果实验组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为9.4%,明显低于对照组35.6%(P〈0.01)。结论重度骨髓抑制患者皮肤注射采用改进的消毒方法,可明显降低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其产生的毒力因子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efion,CI)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对245例脑梗死患者和22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HP-IgG,用Westem-blot方法检测血清抗CagA抗体以及抗VacA抗体,比较合并HP感染的脑梗死患者与非HP感染者之间的差异。结果①脑梗死组抗.HP-IgG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59.2%和41.6%,P〈0.05),去除常见的危险因素后,HP感染仍增加患脑梗死的危险性(OR=2.08,95%CI1.46—3.01)。②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组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类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P〈0.05;③HP CagA^+VacA^+毒力亚型感染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OR=2.96,95%CI1.84—4.74),而CagA^+/VacA^+毒力亚型和CagA^-VacA^-毒力亚型感染并未明显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结论HP感染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尤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相关,CagA^+VacA^+毒力亚型感染可能更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