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个因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分析1208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分析年龄、性别、体重、病种、合并症、假体固定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麻醉方式、患肢被动训练、术后防血栓药物等多因素对DVT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8例中发生早期并发DVT共93例,其中男39例,女54例,发生率为7.69%;性别、体重、病种、手术时间对DVT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年龄、合并症、假体固定方式、输血、麻醉方式、患肢被动训练、术后防血栓药物对DVT的发生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年龄、合并症、假体固定方式、输血、麻醉方式、患肢被动训练、术后防血栓药物对DVT的发生有明显影响,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可靠方法.方法 采用人手术切下的骨头标本,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hBMSCs;观察并绘制生长曲线;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四代细胞,通过形态学、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等鉴定hBMSCs;诱导hBMSCs分化为成脂肪细胞,鉴定本实验所分离的hBMSCs是否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结果 第四代细胞CD29和CD4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99.8%,CD31和C134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8%和0.4%.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本研究分离培养hBMsCs的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体外诱导向脂肪细胞分化16d后,镜下可见胞浆内充满圆形脂滴,油红O染色阳性,诱导成脂肪细胞分化率为85.1±3.2%,证实本实验分离的IiBMSCs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结论 采用手术切下的骨性关节炎标本,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可获得稳定、均质性良好的hBMScs,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本方法能为临床上分离、培养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了另一种可靠的路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麻醉下一次性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周炎的疗效,以求一个疗程更短、疗效更好的肩周炎治疗方法。方法:粘连性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应用神经阻滞+痛点阻滞+功能锻炼+口服药物等综合疗法),而研究组则给予中西医结合麻醉下一次性手法松解疗法。定期进行Constant功能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的恢复评价。结果:研究组Constant功能评分及疗效优良率较对照组为优,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范围大,时间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麻醉下一次性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周炎是一个疗程更短、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间收治的7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研究组予以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日本骨科学会改良的(JOA)评分、Odom评级、术后2d及术后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Odom评级、术前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d及术后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以寻求骨科创伤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价量表。方法通过文献查询、访问专家及对患者访谈编制《骨科创伤患者心理状态调查量表》,运用项目分析进行检验、修改调查表,并通过调查表探讨骨科创伤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相应护理。结果通过三次项目分析,成功编制了《骨科创伤患者心理状态调查量表》,发现了相应的骨科创伤患者的心理问题和相应护理对策。结论《骨科创伤患者心理状态调查量表》能为临床骨科创伤患者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中远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对策.方法 分析5年前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62个椎体行成形术后5年的疗效,通过VAS评分、骨密度检查来评价,并进行相关并发症的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5年的随访,患者腰痛症状术后5年内均较术前明显改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术后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骨密度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骨密度在术后前3年改善明显,随后两年进展缓慢,统计学上术后骨密度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相关并发症中骨水泥渗漏较多,渗漏率达45.7%,有骨水泥肺栓塞、术后邻近椎体发生压缩骨折、穿刺节段错误等并发症发生,但总体上不严重.结论 椎体成形术虽有一定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率,但作为一种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 ,它的中期疗效仍然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头颈固定支架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8月—2019年12月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患者40例,术中应用新型头颈固定支架固定20例(试验组),应用Mayfield头架固定20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CCI)及术后头面部皮肤受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试验组CCI术前为(13.58±2.82)%,术后为(18.26±3.01)%;对照组CCI术前为(13.47±3.01)%,术后为(16.31±2.75)%;2组术后CC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皮肤完好18例,轻度受压2例;对照组皮肤完好17例,头皮出血1例,头皮拉伤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头颈固定支架操作简便,固定牢靠,能更好地保护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及头面部皮肤,是一种适应多种颈椎后路手术的较理想的新型支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后椎间B-Twin植入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小切口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B-Twin植入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30例临床疗效评价,优23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6.7%。融合区均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和根性疼痛复发,椎间高度及复位程度无丢失。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B-Twin植入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行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2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椎体次全切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周内及未次随访放射学参数(矢状位Cobb角、伤椎椎管容积)、Frankel神经功能评级,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最后随访时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1h,出血平均683mL,术后2例脑脊液漏,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平均9.8个月,脊柱生理弧度均恢复正常,20例患者在随访5个月后CT示植骨界面均达完全融合。术后骨折椎体高度(P〈0.05)、伤椎椎管容积(P〈0.05)及Frankel神经功能评价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退行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椎弓根钉矫形内固定术治疗26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观察手术后腰背痛和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2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4例患者出现症状对侧的下肢痛,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本组全部病例随访18个月3年,平均2.4年。全部病例无断钉、断棒,无交界性后凸。术前及术后18个月随访时进行VAS评分、JOA评分,统计结果表明术后18个月随访时评分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缓解率分别为75%,临床症状改善率80%。全部患者脊柱侧凸Cobb's角明显改善。矢状位上腰椎前凸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恢复并且保持了腰椎生理前凸。95%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后路全节段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可达到满意的纠正,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