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DNA端粒长度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1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140例肺良性疾病组及1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DNA相对端粒长度。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DNA端粒长度均短于对照组、肺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DNA端粒长度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外周血DNA端粒长度变短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0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Ras凋亡家族1A(RASSF1A)、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NSCLC患者作为肺癌组,选取同期1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甲基化特异PCR(qMSP)法检测外周血DNA中MGMT、RASSF1A和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肺癌组MGMT、RASSF1A、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MGMT、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其临床分期有关(P<0.05)。NSCLC患者MGMT、RASSF1A、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联合检测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性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MGMT、RASSF1A和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对早期诊断NSCLC及鉴别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结核病临床诊断主要靠结核菌检测和胸部X线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由于胸部X线特异性不强,常给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很多困难。结核菌的细菌学检测主要包括痰涂片和痰结核菌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及菌型鉴定。优先控制传染源的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已将结核病的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外周血DNA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RAS相关结构域家族基因1A (RASSF1A)甲基化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1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145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DNA FHIT、RASSF1A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 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FHIT、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81、4.123,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对患肺癌的危险性无影响(OR=1.434,P=0.377),年龄、吸烟史、FHIT、RASSF1A甲基化率对患肺癌的危险性有影响(OR值分别为1.712、1.983、1.698、1.735,P值分别为0.005、0.002、0.017、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FHIT、RASSF1A甲基化水平升高,患肺癌的危险性均明显增加(OR值分别为1.767、1.367,P值分别为0.002、0.016).性别、高龄和吸烟史均可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OR值分别为2.786、3.829、4.216,P值均为0.000).结论 外周血DNA FHIT、RASSF1A高甲基化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可作为肺癌临床诊断中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炎是临床抗结核治疗中较常见的现象,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在内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不良反应。有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占药物性肝炎的40.4%[1]。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笔者应用硫普罗宁针剂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了解洛阳市故意伤害的分布及其特点。[方法]对河南省伤害监测点洛阳市3家医院2007年收治的1 933例故意伤害病人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 933例故意伤害病人中,男性占78.32%,女性占21.68%;25~44岁占49.2 0%,0~4、5~14、15~19、20~24、45~64、65岁以上分别占0.50%、4.60%、15.00%、16.80%、11.90%、2.00%;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初中、大专者分别占39.94%、34.92%、10.35%;职业为待业青年、在校学生、其他者分别占18.26%、15.05%、13.45%;伤害发生原因为钝器伤、刀伤、其他伤害者分别占62.29%、20.23%、13.40%;伤害性质为挫伤/擦伤、锐器伤、器官系统损伤者分别占48.06%、24.16%、8.90%;伤害部位为头部、躯干、上肢者分别占69.32%、10.92%、7.40%;伤害发生场所为公共场所、公路街道、服务场所者分别占24.06%、19.56%、14.59%;伤害时的活动为休闲活动、其他活动、工作中者分别占54.42%、20.02%、15.58%。轻度、中度、重度伤害分别占64.20%、30.57%、5.23%。治疗后回家的占49.97%,死亡3例。[结论]低文化、中青年及待业人群是故意伤害的高发人群,公共场所和公路街道是多发场所,应作为重点干预的目标人群和场所。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