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产时抗生素预防(IAP)对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定植孕妇的新生儿结局影响。方法收集2016-06-01—2017-10-01于温州市人民医院产检行GBS筛查并阴道分娩的2200例单胎孕妇,分析103例行IAP治疗产妇的新生儿结局及GBS耐药情况的临床资料。其中充分IAP组(64例)、不充分IAP组(39例)。结果 (1)与不充分IAP组比较,充分IAP组新生儿发热(38.46%vs.17.18%,P=0.016)、肺炎(30.77%vs.3.13%,P=0.000)、脑膜炎(17.95%vs.1.56%,P=0.008)、败血症(30.77%vs.4.69%,P=0.000)发生率下降;白细胞异常(35.89%vs.7.81%,P=0.000)、血小板异常(41.03%vs.21.88%,P=0.038)、C-反应蛋白升高(38.46%vs.7.81%,P=0.001)、标本培养阳性(28.21%vs.6.25%,P=0.002)、胎盘绒毛膜炎(48.72%vs.15.63%,P=0.000)发生率下降。(2)103例GBS菌株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98.06%、96.12%、77.67%,对克林霉素耐药率为18.45%。结论充分IAP更加有利于预防新生儿早发型GBS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β-榄香烯联合DC/DRibble疫苗对小鼠肝癌的治疗作用,探讨β-榄香烯抗肿瘤的免疫机制。方法制备Balb/c小鼠脾脏来源的DC并鉴定其表型,以Balb/c小鼠来源的肝癌细胞株BNL1MEA.7R.1(简称BNL)为靶细胞,募集富含肿瘤"信息"的抗原载体—自噬小体,制备DC/DRibble疫苗。预先免疫小鼠,分设对照组、β-榄香烯组、疫苗组、联合组,对照组皮下、腹腔注射PBS,β-榄香烯组和联合组连续7天腹腔注射β-榄香烯50mg/(kg·d),疫苗组和联合组分别在第1天淋巴结注射疫苗,第3、5天皮下注射疫苗,第10天处死小鼠,无菌获得小鼠脾脏,制备悬液,分设不加刺激和Dribble刺激组,孵育72h,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的含量。另外给予联合组小鼠脾细胞不同刺激,分设对照组、DRibble组、DC组、疫苗组,孵育72h,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的含量。建立小鼠肝癌荷瘤模型,分为对照组、β-榄香烯组、疫苗组、联合组,治疗方式同上免疫方式,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大小及生存期,第23天处死小鼠,剥取肿瘤组织经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结果体外检测发现不同方式免疫后小鼠中,联合组IFN-γ分泌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β-榄香烯组、疫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给予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不同刺激,发现疫苗组、Dribble组均能刺激脾细胞分泌大量IFN-γ(P<0.01),当β-榄香烯刺激浓度10μg/mL时,IFN-γ分泌明显增多(P<0.01);体内观察发现联合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瘤表面积、生存期与其他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组织HE染色可见周围结缔组织包裹紧密完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β-榄香烯联合DC/DRibble疫苗能够诱导特异性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增强,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其免疫效应基础可能与增强DC抗原递呈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β-榄香烯联合DC/DRibble疫苗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和IFN-γ分泌水平的影响,探讨β-榄香烯抗肿瘤的免疫机制。方法:制备Balb/c小鼠脾脏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并鉴定其表型,以Balb/c小鼠来源的肝癌细胞株BNL1MEA.7R.1(BNL)为靶细胞,募集富含肿瘤"信息"的抗原载体—自噬小体(Drips in blebs,DRibble),制备DC/DRibble疫苗。用CCK-8法检测β-榄香烯联合DC/DRibble疫苗对脾细胞的增殖作用,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β-榄香烯在合适浓度下联合DC/DRibble疫苗能促进脾细胞增殖并刺激效应性淋巴细胞产生高水平的IFN-γ。结论:β-榄香烯可能通过增强DC抗原递呈功能以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清肠化湿方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树状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无水乙醇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肠化湿方组和美沙拉嗪组,每组10只。造模后第2天,用药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10天。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结肠黏膜DCs数目;流式细胞仪检测肠系膜淋巴结DCs比例及表面分子MHC-Ⅱ 和CD86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清肠化湿方组和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黏膜DCs数目显著减少,肠系膜淋巴结MHC-Ⅱ 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DCs比例和CD86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少结肠黏膜DCs浸润,抑制肠系膜淋巴结DCs的活化,是清肠化湿方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β-榄香烯对小鼠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CCK-8 法检测β-榄香烯对肝癌BNL 1ME A.7R.1(BNL)细胞增殖的影响;用Annexin V FITC/PI 双染分别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检测β-榄香烯处理后肝癌BNL 细胞凋亡情况。结果:β-榄香烯对肝癌BNL 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药物作用早期可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药物浓度而递增,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坏死明显增多。结论:β-榄香烯可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影响经阴道分娩女性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elvic pain,MFPP)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单胎顺产并在产后6~12周内进行随访的女性200例,根据诊断情况分为MFPP组和非MFPP组,每组各100例。对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变量和产科相关资料变量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ASSO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然后以筛选变量为依据构建产后MFPP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图及采用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效能。结果 产次、分娩方式、引产方式、阴道内操作(包括产程中的人工破膜、阴道内诊)、是否妊娠糖尿病、新生儿体质量、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孕期白蛋白、会阴情况(会阴裂伤或会阴侧切)9个预测变量可能是经阴道分娩女性产后MFPP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C-index指数为0.789(95%置信区间:0.724~0.854),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的精确度及区分度较好。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经阴道分娩女性产后MFPP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针对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发生MFPP的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评估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联盟六校所在省市地方“双一流”建设政策安排以及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对比分析,发现各省市地方对中医药“双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各有侧重,6校在整体建设思路和具体学科建设内容上有共性之处,也存在特色差异。6校通过建立联盟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共探符合中医药特色和规律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之路,为把中医药学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作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使用品管圈管理工具提高骨科病人正确卧位依从性,满足治疗需要,促进病人康复,规范流程。方法骨科7名护士自愿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骨科病人正确卧位依从性”活动主题,对改进前不正确卧位的原因采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实施2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1)有形成果:经品管圈活动,骨科病人正确卧位的依从性明显提高,达到并超出了预期目标。(2)无形成果:品管圈活动在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及和谐度8个方面均有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优化了工作流程,有效提高了骨科病人正确卧位的依从性,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