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医院感染假丝酵母菌属的临床分布及抗真菌药物敏感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医院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状况、临床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患者年龄、标本、菌种分布、药敏试验进行分析,采用WHONET5进行统计研究.结果 5年检出假丝酵母菌属分别为23、58、100、170、150株,共501株;患者年龄在2个月~89岁,60岁占68.1%;以痰液标本为主,占66.1%,其次为尿液、血液、咽拭子、肺泡灌洗液、脓液、引流液、阴道分泌物、静脉导管、腹水、前列腺液、伤口、胸水,分别占17.8%、4.8%、2.4%、2.2%、1.6%、1.4%、1.0%、0.8%、0.6%、0.6%、0.4%、0.4%;菌种分布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坌幺酵母菌为主,分别占56.1%、28.5%、8.8%;白色假丝酵母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均有较高的活性.结论 医院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逐年增加,多发生于60岁老年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见,氟康唑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及血液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实验依据。方法:分析标本中有无溶血、凝块、脂血及离心时间,不合格标本重新采集;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对前后两次标本,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全部数据与标准测定结果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标本发生溶血、出现凝块、脂血与离心时间不足,均影响检测结果,与重新采集标本检测结果配对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静脉采血及标本处置符合试验项目的要求,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实验诊断数据误差,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前后糖调节受损患者糖尿病下肢病变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的变化,为制定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策、预防糖尿病下肢病变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门诊或查体中心体检的糖调节受损患者300名,对其行健康教育,行生活方式干预,并选用糖尿病下肢病变防治知识调查表,采用结构式访问法按先后顺序分别在就诊及3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有受试者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参数: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重指数的记录分析。结果糖调节受损患者对糖尿病下肢病变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发病后对糖尿病下肢病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患病前(P〈0.01)。结论健康教育可改善糖调节受损患者糖尿病下肢病变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4.
5.
患者女,7岁.1月前因不慎摔伤,右膝局部皮肤挫伤、出血,未做特殊处理,数天后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并发烧后入当地医院治疗,未明显好转后转入我院,入院体检:体温38.4℃,白细胞:11.37×10~9/L,红细胞:4.35×10~(12)/L,血红蛋白:123 g/L,血小板:354×10~9/L,红细胞沉降率:60mm/1 h,肝肾功能均正常,查体右膝肿胀明显,右膝及右胫骨上段压痛、叩击痛,经抗感染治疗未见缓解后行右胫骨钻孔减压,切开冲洗引流术,术中取病变组织送检,术后又取引流液送检,均检出丝状真菌,经鉴定为尖端赛多孢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患者(CKD)血脂蛋白(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内膜中膜厚度,将348例CKD患者分为4组并设健康对照组,分析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与CAS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KD患者脂蛋白(a)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脂蛋白(a)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r=0.233,P0.01;r=0.315,P0.01)。相关分析显示脂蛋白(a)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156,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均与CAS形成有关(P0.05)。结论CKD患者脂蛋白(a)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科患者大量输血后不同时间凝血4项指标的变化,动态观察大量输血后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0月大出血患者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24~51岁,平均37.5岁。出血原因:肝破裂5例、脾破裂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例、重度损伤(多发骨折)14例、产后大出血2例。输血量为2000~4500ml,平均2800ml。分别检测其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7天的凝血4项指标,对输血前与输血后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后第1天与输血前比较PT、APTT、TT时间有显著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第3天与输血后第1天比较,PT、APTT、TT时间有显著缩短(P0.05),FIB则显著增高(P0.05);输血后第7天与输血前比较PT、APTT、TT、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科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时,应进行凝血4项指标的动态检测,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有力的实验诊断依据,选择适合的成分输血,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不必要的出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