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丽  俞新燕 《海峡药学》2012,(11):117-118
目的观察诺雷德联合瑞宁得治疗男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男性乳腺癌术后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3)给予诺雷德联合瑞宁得治疗。对照组(n=23)单纯给予诺雷德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给予认知干预、心理支持、行为干预等护理。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OR)及临床获益率(CBR)分别为39.13%和56.52%,明显高于对照组21.74%和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雷德联合瑞宁得治疗男性晚期乳腺癌并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2006年6月-2007年3月,本院应用依立替康(包括单药、联合5 Fu、铂类及非铂类)治疗50例患者,其中有18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情况(13例转移性直肠癌,5例肺癌),通过临床观察,口服易蒙停能有效地控制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保证了化疗计划的顺利进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情况,为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964例置管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1例患者进行病原菌及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 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0.42%,21例感染患者中14例为置管部位及导管尖端病原菌培养阳性,占66.67%,7例患者无局部感染症状,占33.33%;21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升高等全身感染症状;感染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株占47.62%,革兰阴性杆菌7株占33.33%,真菌4株占19.05%,主原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3.81%、14.29%、14.29%;年龄≥60岁、PICC留置时间≥7d、留置部位为贵要静脉是感染高发的相关因素.结论 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随访、增加患者营养、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带教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护理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总结和创新,带教老师才能做好临床带教工作,培养出更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肿瘤患者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其维护简单、安全。但置入后也可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导管破裂、感染、血栓、堵管等,少见晕厥、心律失常。我科2014年10月发生1例PICC置管后出现心律失常,经有效处理后症状缓解,现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47岁,诊断为胰腺恶性肿瘤两月余,1周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超声介导下中药经穴渗透疗法与5-氟尿嘧啶(5-FU)相关脾虚湿阻型腹泻肠道菌群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浙江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就诊的5-FU致脾虚湿阻型腹泻的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超声介导下中药经穴渗透疗法。利用16srDNA V3-V4区测序及分析技术对各组粪便样本进行测序并分析肠道菌群的改变,使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能力变化。结果:两组均无失访病例,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相关脾虚湿阻型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经超声介导中药渗透治疗后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AlPha多样性、Morganella菌属、主坐标分析法(PCoA)、heatmaP聚类图、总体有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超声介导下中药经穴渗透疗法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修复肠道屏障,从而改善5-FU相关脾虚湿阻型腹泻,降低5-FU相关脾虚湿阻型腹泻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降低肺癌化疗患者PICC脱出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留置PICC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3-12月349例留置PICC肺癌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将2020年1-9月307例留置PICC肺癌化疗患者作为观察组,运用HFMEA对PICC导管脱出潜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计算出风险危机值(RPN),根据RPN值确立优先干预项目,制订并实施改进措施,对两组PICC脱出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HFMEA管理后,观察组PICC脱出发生率为0.65%,低于对照组的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0,P=0.025)。观察组高危失效模式RPN值在PICC置管交接班制度不完善方面从9.01降低至6.34,护士PICC维护操作不规范从11.58降低至4.86,健康教育未达到预期效果从12.12降低至5.52,居家自我维护能力低从10.46降低至6.06。观察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51,P<0.001)。结论:HFMEA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肺癌化疗患者PICC脱出发生率,对PICC患者带管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延长导管有效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DRG支付方式改革前后患者费用的差异,为浙江省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某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患者住院病案首页信息,采用t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比较DRG改革前后患者住院费用及其构成的变化.结果:DRG改革后,头颈外科病组患者住院费用、药品费...  相似文献   
9.
10.
总结43例纵膈异常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实践经验。针对纵膈异常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易出现导管置入长度测量不准确以及送管困难等问题,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构建科学的临床操作方案:置管前增加胸部增强CT评估,胸部CT结合体表测量确定导管预置入长度,置管中注意送管技巧及运用心电定位技术减少送管困难,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置管后特殊案例资料填写并加强延续性管理。43位患者成功留置PICC导管,将导管置入理想位置为34例,置入理想位置准确率为79.1%,上腔静脉下段位置7例,右心房2例,2例患者经导管外拔处理后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