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诊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水平与肝脏炎症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初诊CHB患者436例,分别采用雅培I2000和M2000试剂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HBcAb水平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依据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对患者肝脏炎症程度进行G分级;Spearman法分析血清HBcAb水平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BcAb水平对肝脏炎症G分级的影响;ROC曲线评估血清HBcAb诊断中重度肝脏炎症(G_(2-4))的效能。结果 CHB患者血清HBcAb水平随肝脏炎症程度G分级G_(0-1)级[(10.33±2.16)S/CO]、G_2级[(11.01±1.95)S/CO]、G_3级[(11.57±1.51)S/CO]、G_4级[(11.85±2.21)S/CO]逐渐升高(P0.05);187例HBeAg阳性患者中,G_(0-1)级[(8.95±2.72)S/CO]、G_2级[(10.35±2.08)S/CO]、G_3级[(11.53±1.65)S/CO]患者血清HBcAb水平逐渐升高(P0.05);249例HBeAg阴性患者中,G_(0-1)级[(11.13±1.23)S/CO]、G_2级[(11.45±1.75)S/CO]、G_3级[(11.64±1.19)S/CO]及G_4级[(11.85±2.21)S/CO]患者血清HBc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BcAb水平与HBeAg阳性患者G分级呈正相关(r=0.414,P0.001)、与HBsAg水平呈负相关(r=-0.440,P0.001),HBcAb水平与HBeAg阴性患者G分级无线性相关(r=0.096,P=0.1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HBcAb是HBeAg阳性患者发生中重度肝脏炎症的危险因素(OR=1.392,95%CI:1.190~1.627,P0.001),其对HBeAg阴性患者肝脏炎症程度G分级无明显影响(OR=1.311,95%CI:0.933~1.843,P=0.08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BcAb以10.11S/CO为最佳截断值,诊断中重度肝脏炎症的AUC为0.72(95%CI:0.639~0.799,P0.001),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56.4%。结论血清HBcAb水平与HBeAg阳性初诊C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明显相关,其水平升高是HBeAg阳性CHB患者发生中重度肝脏炎症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此类CHB患者中重度肝脏炎症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过程中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 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2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15 mg.kg-1.d-1,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治疗结束(48周)和随访24周(72周)检测患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自身抗体谱、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分析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用SPSS11.5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精确概率检验. 结果 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抗病毒治疗48周时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者11例,占13.4%;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占3.7%;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17例,占20.7%;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18例,占22.0%.抗病毒治疗前、后IgG值甲状腺正常组分别为(12.95±3.32) g/L和(14.84±2.61) g/L、补体C4分别为(0.22±0.08) g/L和(0.26±0.09) g/L,治疗后IgG、C4显著升高,F值为10.458和6.835,P值为0.002和0.011;IgM分别为(1.00±0.42) g/L和(0.86±0.48) g/L,治疗后显著降低,F=9.106,P=0.003.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治疗前、后IgG分别为(14.75±5.18) g/L和(16.19±5.14) g/L、补体C4分别为(0.22±0.08) g/L和(0.26±0.09)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以及抗病毒治疗48周时甲状腺正常组和异常组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异常组和正常组病毒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48周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引起的甲状腺疾病以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为主,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与否与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BlyS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58例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清BLyS水平,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检测慢性丙肝患者的检测类风湿因子、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他们与BLyS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丙肝患者的平均血清BLys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4.7±1.1)ng/ml VS(3.1±0.67)ng/ml,P<0.01)]慢性丙肝患者中类风湿因子阳性者高于类风湿因子阴性[(5.4±0.98)ng/ml VS(4.4 ±1.0)ng/ml,P<0.01)].BLyS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谷丙转氨酶(ALT),HCV-RNA无相关性.结论 慢性丙肝患者存在BLyS过度表达,BLyS可能与慢性丙肝的自身免疫现象以及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侯环荣  尚佳 《肝博士》2012,(5):34-35
目前,肝脏活体组织检查(肝活检)仍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但因其有一定的创伤性,难以多次进行,且存在取样误差和病理读片的主观性太大等一系列问题,临床上亟需能够动态、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FibroScan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采用切变弹性探测仪对患者进行瞬时肝弹性测定,具有无创、简单、可重复性好的优点。下面就FibroScan成像的的基本原理、检查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及应用前景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侯环荣  尚佳 《肝博士》2014,(2):21-22
正目前,肝脏活体组织检查(肝活检)仍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但因其有一定的创伤性,难以多次进行,且存在取样误差和病理读片的主观性太大等一系列问题,临床上亟需能够动态、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采用切变弹性探测仪对患者进行瞬时肝弹性测定,具有无创、简单、可重复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减黄、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率、HBV-DNA阴转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I)、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死亡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X2=4.523,P=0.036),HBV-DNA阴转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7%(X2=16.408,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LB、TBIL、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ALT、TBI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ALB、PTA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HBV-DNA阴转率,促进肝脏生化功能提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24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进行了治疗,通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纠正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术后2~4周开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程1年,随访24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肝纤维化组(n=28),重度肝纤维化组(n=17)和肝硬化组(n=15),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 各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纤维化分级存在显著正相关(r=0.967,P<0.05);肝硬化组肝组织脂联素表达率为93.33%,明显高于轻度(14.29%)及重度纤维化组(4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联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滤过(HF)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亚急性肝衰竭(SAL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5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抗结核药物所致SALF患者5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PE治疗组(n=27)和PE联合HF治疗组(n=31)。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和凝血功能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半年存活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PE治疗组和PE联合HF治疗组经治疗后,ALT、AST、TBil、GGT、AL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71、2.986、2.905、2.063、4.028、-2.591;2.940、2.935、2.940、2.918、4.981、-2.933,P值均0.05);两治疗组间ALT、AST、TBil、GGT、ALP、PTA变化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91、-2.784、-2.194、-3.014、-0.294、-3.907,P值均0.05)。PE治疗组纠正高尿素(UREA)、高肌酐(Cr)、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钙血症有效率分别为80.00%、60.00%、81.82%、78.57%、88.89%、75.00%;PE联合HF治疗组纠正高UREA、高Cr、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钙血症有效率分别为85.71%、87.50%、85.71%、92.31%、92.31%、86.6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603、11.302、9.543、13.987、9.493、9.502,P值均0.05);PE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8.89%,平均住院时间为36.36 d;PE联合HF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平均住院时间为26.03 d;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6%、7.06%。结论 PE联合HF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SALF与单纯行PE治疗相比,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肾功能、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平均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与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12-2012-12在我院住院的肝性脑病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患者在口服乳果糖及支链氨基酸基础上,采取门冬氨酸鸟氨酸10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2次/d;乙酰谷酰胺0.6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对照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乙酰谷酰胺0.6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2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清醒时间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总有效43例(89.6%),死亡2例(4.2%);对照组总有效25例(62.5%),无效15例中12例(30.0%)死亡.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降低,清醒时间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确切疗效,优于采取乙酰谷酰胺的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