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部细菌定植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 ,研究新生儿脐部细菌定植及感染情况,并对14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46例新生儿脐部有细菌定植327例,定植率为94.51%,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肠道杆菌及耐药菌等,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贴污染脐部是脐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脐部易发生细菌定植与感染,控制其危险因素,可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心肌损伤标记物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意义。方法选择胸痛患者60例,AMI组32例,UAP组18例,SAP组10例,ELISA法测定患者胸痛<3h,3~6h血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凝血酶原片段(F1+2)浓度变化,同时检测肌钙蛋白I(cTnI)和肌红蛋白(MYO)。分析胸痛<3h,≤6hH-FABP、MCP-1、F1+2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AMI组比较,UAP组和SAP组胸痛<3h,3~6h血浆H-FABP、MCP-1、F1+2、cTnI及MYO明显下降(P<0.05,P<0.01);与UAP组比较,SAP组胸痛<3h,3~6h血浆MCP-1、F1+2明显下降(P<0.05)。在胸痛<3h,≤6hH-FABP敏感性高于其他指标;胸痛<3h,≤6hH-FABP特异性均与cTnI相似,高于其他指标。胸痛≤6hF1+2及MCP-1敏感性、特异性较胸痛<3h明显升高,F1+2敏感性与MYO相似,但MCP-1敏感性与MYO相比仍较低。结论 H-FABP在时效方面更早于cTnI,总体诊断价值要优于cTnI,有望成为理想的早期诊断AMI的生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及抗凝血因子改变在其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PC:A)、蛋白S活性(PS:A),对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无血管病变和伴发血管病变组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血管病变组vWF、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血管病变组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病,变组vWF、PC:A、PS:A异常分布率分别为91.4%、85.0%、45.5%,vWF含量与PC:A呈负相关(r=-0.741,P〈0.05),与PS:A呈负相关(r=-0.765,P〈0.05),PC:A与PS:A含量呈正相关(r=0.844,P〈0.01).结论 血浆vWF、PC:A、PS:A检测在糖尿病发病及病程发展的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联合检测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58例为A组,其中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2例、Ⅲ级19例、Ⅳ级17例;选择同期住院的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B组;门诊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C组。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24h内血浆MCP-1、H-FAB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MCP-1[(105.79±18.41)μg/L vs(79.65±16.82)μg/L和(35.88±19.73)μg/L]、H-FABP[(40.24±21.60)μg/L vs(19.71±12.05)μg/L和(16.95±10.16)μg/L]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患者MCP-1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心功能Ⅳ级患者MCP-1、H-FABP水平较心功能Ⅱ级和Ⅲ级患者明显增高(P<0.05)。MCP-1、H-FAB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667、0.691,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14、-0.638,P<0.05),MCP-1与H-FABP呈正相关(r=0.637,P<0.05)。结论血浆MCP-1、H-FABP参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两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发现心力衰竭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部细菌定植及感染的情况,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每位新生儿生后第三天脐部进行病原学监测,了解脐部定植茵及感染茵的情况,并对其感染12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46例新生儿脐部有细菌定植327例,定植率为94.5l%,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茵、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它肠道杆茵及耐药茵等。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脱落时问、脐带贴卫生、手卫生对脐部感染有影响(P〈0.05)。结论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细菌定植,抑制致病病原体生长,避免发生新生儿脐部感染。  相似文献   
6.
王献礼  侯明良 《中原医刊》2005,32(24):10-11
目的 观察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方法 定时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及健康者进行心肌酶谱测定。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中度中毒组在CK、LDH、HBDH上存在显著差异性;重度中毒组在CK-MB、LDH、GOT、HBDH上存在显著差异性;中间综合征组在CK、CK-MB、LDH、GOT、HBDH上存在显著差异性。结论 AOPP程度愈重,心肌酶活力升高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疑诊AMI的急性胸痛患者,按最终确诊结果分为AMI组28例、非AMI组22例,按胸痛时间分为<2h和2~4h两组.50例患者胸痛发作4h内进行血浆H-FABP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检测,观察H-FABP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胸痛发作≤4 h检测H-FABP、cTnI、MYO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2.1%、46.4%、57.1%,前者与后两者相比,P均<0.05;H-FABP、cTnI、MYO诊断AMI的特异性分别为86.4%、90.9%、59.1%,H-FABP诊断AMI的特异性与MYO相比,P<0.05.胸痛发作<2h和2~4h者检测H-FABP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5.0%和91.7%.结论 血浆H-FABP检测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其敏感性高于cTnI、MYO,特异性高于MYO.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开展血清CG、TBA和ADA的检测,提高了对各种肝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别对80例肝病患者和同期来院体检的8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酶法测CG,速率法测TBA、酶法测ADA。结果:肝病组患者的CG、TBA和AD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G、TBA和ADA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病变程度的判断、治疗效果的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侯明良  张聪  程慧  吕健  刘凤琴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538-5541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进行病原学分析,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研究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及病原学,并对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脱脐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等12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46例新生儿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肠道杆菌及耐药菌。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脱落时间、脐带贴卫生、手卫生对脐部感染有影响(P<0.05)。脐带结扎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脐带直径、脐带贴卫生是脐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易发生脐部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脐带结扎位置距脐根<0.5 cm、脐带残端<0.5 cm、保持脐带贴卫生等可预防脐部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新生儿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监测方法 ,对本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本医院产科在2009年2月至8月出生346名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39例,感染率11.27%。男性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脐带结扎位置高、脐带残端长、脐带直径大、脐带贴污染和医护人员手卫生差等因素都是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高发因素。结论技术操作和手卫生是新生儿脐部感染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