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救治呼吸衰竭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策  何锴  王睿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0):884-885
目的 :总结分析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将 6 6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机治疗 ,对照组采用无创辅助呼吸机治疗 ,观察两组之间治愈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 6 .2 5 %和 5 8.2 4 %(P<0 .0 1 ) ;治愈率分别为94%和 40 %(P<0 .0 1 ) ;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1 6± 6 d和 2 5± 1 3 d(P<0 .0 5 )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 7± 5 d和 1 5± 1 2 d(P<0 .0 1 ) ,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呼吸衰竭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了病死率 ,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肺型P波顶角在肺心病诊断上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策  王睿  何锴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9):863-864
临床资料 我院呼吸科 1 992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 6 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其中男 42例 ,女 2 5例 ,平均年龄 5 7.5岁。全部病例均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或其它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史。X线表现有右肺下动脉干增宽≥ 1 5 mm,肺动脉段突出 >3 mm,右心室肥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1%,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PT、AP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显著改善凝血指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将患者分组为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从中随机选择120例,每组30例,然后对4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3个月之后对4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3个月后,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0.8)、(4.2±1.8)、(4.3±1.5)、(4.5±1.3)分,勺型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较其他3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的Barthel评分分别为(95.1±9.8)、(77.2±18.2)、(77.9±19.1)、(78.1±17.9)分,勺型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明显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5%、79.23%、77.98%、75.92%,勺型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稳定,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但变化异常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非肿瘤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黏蛋白1(MUC1)和肺特异性蛋白X(LUMX) mRNA表达情况,探讨微转移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K19、MUC1和LUNX三项标志物.结果: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CK19 mRNA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0%,其表达状况与患者的肿瘤病理类型、吸烟史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关系密切;MUC1 mRNA 阳性率分别为6.7% 、6.7%,其表达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吸烟史均无显著关系,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LUNX mRNA阳性率分别为16.7%和13.3%,可以作为指示NSCLC微转移的敏感特异的指标.结论:三种检测标志物中CK19 mRNA对微转移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但存在假阳性的可能;LUNX mRNA作为一个新的检测指标对微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MUC1 mRNA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液流变联合检测在脑梗塞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58例脑梗塞患者与58例正常人,分别测定HbA1c,和血液流变学4项指标(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并比较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脑梗塞组患者与正常组患者相比,HbA1c和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受试者,P<0.05,血浆粘度也高于正常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塞组患者治疗后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浆粘度较治疗前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的HbA1c含量与血液流变学与血管循环障碍有明显的相关性,对脑梗塞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液流变进行联合检测,能更加有效提示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新利  何锴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4):170-17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护理操作,手背静脉是患者最容易接受也是护士静脉输液最常采用的穿刺部位之一。手背静脉具有暴露部位最少,活动限制最小等优点。为了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护士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我们对60例患者进行了400次静脉输液,对采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曲马多、舒芬太尼和地佐辛对全麻患者苏醒期燥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手术的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成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曲马多组(T组)、舒芬太尼组(S组)、地佐辛组(D组)分别静脉注射曲马多1 mg/kg、舒芬太尼0.1μg/kg、地佐辛0.1 mg/kg进行治疗。观察指标为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结果:疼痛和尿管刺激是引起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原因,T组躁动缓解率低于S组和D组(P<0.05)。与用药前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而T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用药后三组Ramsay镇静评分均升高(P<0.05),其中S组和D组评分明显升高(P<0.05),S组在PACU停留时间长于T组和D组(P<0.05)。结论:地佐辛和舒芬太尼对苏醒期躁动的治疗效果优于曲马多,舒芬太尼会导致患者发生一过性呼吸抵制,延长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而地佐辛则是治疗全麻苏醒期躁动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管硬膜外阻滞和单管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双管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双管组)和单管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单管组),比较两组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神经行为评分、出生后4天的体重及产妇β-内啡肽含量变化。结果:①新生儿Apgar评分:双管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单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NACS评分:双管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一般反应评分及NACS总分明显高于单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新生儿体重变化:两组母乳喂养新生儿体重在出生即刻、出生后1、2、3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均发生了明显的生理性脱水,出生后1、2、3天的体重低于出生即刻(P<0.05);出生后1、2、3天体重减轻量双管组少于单管组,出生后1天的体重减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2、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β-内啡肽:两组术前24 hβ-内啡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双管组β-内啡肽含量明显高于单管组(P<0.01)。结论:双管硬膜外阻滞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适应能力无影响,该方法用于临床无痛分娩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黄克勤  何锴 《贵州医药》2009,33(1):30-31
与气管插管一样,全麻结束后气管拔管亦可引起强烈的心血管反应。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是拔管时应激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来我们采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在拔管前静脉注射预防这一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