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大肠杆菌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使重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方法:通过构建表达重组VEGF的质粒PRL621/VEGF,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结果: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0%.对形成包含体的表达产物进行变性,初步复性处理,得到重组人VEGF粗提液,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表明有促血管生长活性,N-端1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与天然VEGF蛋白质相应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2.
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严重的慢性缺血性疾病临床治疗相当棘手 ,“治疗性的血管新生”是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即应用血管生长因子或其基因 ,促进缺血组织周围的血管新生和侧肢循环建立 ,改善局部组织供血。新近研究表明 ,这种血管生长因子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其实质是通过动员骨髓中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内皮祖细胞(EPC) ,向缺血组织游走并分化为内皮细胞 (EC) ,而发挥其血管新生效应[1] 。这种骨髓来源的EPC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重症缺血性疾病新的治疗靶点 ,已迅速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一、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1.内皮祖细胞的起源和分布 :胚胎时期的血管…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剂脉管复康片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chronic venous leg ulcer,CVLU)的疗效。方法:选取58例于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单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药物和弹力袜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经过脉管复康片治疗后患者肢体肿胀及行走沉重感改善明显,治疗组患者各期肢体溃疡的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溃疡平均愈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脉管复康片能有效促进静脉性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创伤性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压迫、瘤腔内注射凝血酶,以及手术缝合破口,补片修补,血管移植等方法治疗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18例。结果:超声引导下压迫、瘤腔注射凝血酶5例及手术治疗13例均获成功,无远端动脉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显示假性动脉瘤消失,动静脉血流恢复正常。结论: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应尽早处理,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肾生血胶囊升缺血后肢大鼠外周循环中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变化及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喂食补肾生血胶囊,1周后细胞培养观察外周血EPC数量变化,4周后检测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药物组大鼠外周血培养的EP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组织VEGF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补肾生血胶囊通过动员骨髓EPC的迁移、分化.促进局部血管新生.达到改善缺血组织供血目的。  相似文献   
7.
注射毒品所致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血管重建17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注射毒品所致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1999年5月~2004年8月,对17例注射毒品所致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例,年龄24~38岁。除1例为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外,余16例均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其中14例接受人工血管原位或旁路移植重建,1例行截肢手术,1例因休克未及时手术致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果重建血管的14例患者中,13例恢复良好,近期均无远端肢体缺血表现;1例因术后感染再次手术截肢,术后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显示,9例移植血管通畅,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结论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瘤体附近行人造血管重建是非常危险的,但在无适宜自体血管前提下,使用人造血管重建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充分引流、强有力的抗生素及抗凝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藤黄酸对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CCK8法和3H-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不同浓度藤黄酸(0.25、0.5、1.0及2.0 μmol/L)对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藤黄酸对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周期转换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藤黄酸对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酪氨酸磷酸化的作用,斑点结合检测藤黄酸是否在体外表皮生长因子结合进而影响其活性.结果 藤黄酸抑制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DNA合成,藤黄酸抑制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的演进,藤黄酸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酪氨酸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在体外并不与藤黄酸结合.结论 藤黄酸通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的抑制进而抑制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这种抑制可能是通过直接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引起的,而不是通过藤黄酸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和冶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绪17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并夏习相关文献.结果:17例均经上下腔静脉联合造影明确诊断.1例行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人造血管转流;1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例球囊扩张;8例球囊扩张并置支架;1例有血栓形成行溶栓治疗,其余5例因各种原因放弃继续治疗.结论:Budd-Chiari综合征四川并非罕见,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应实施手术或介入治疗,具体应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病理学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至2004年所有103例甲状腺手术中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病人(4.9%)的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胸骨后甲状腺肿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颈部包块,其次为声音嘶哑.胸部平片是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较为确切的方法,颈部CT或MRI有利于准确评价肿块的位置及其与周边重要组织器官的关系,大的低领切口基本能够满足进行甲状腺侧叶或次全叶切除的需要.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最佳手段,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