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金昌队列人群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死亡趋势,以及冠心病对该人群造成的疾病负担。方法 利用建立的大型随访队列人群的资料,应用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orking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WYPLL)等指标,分析2001-2013年该队列人群的冠心病死亡趋势和疾病负担现状,运用平均增长速度描述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1-2013年金昌队列人群冠心病粗死亡率为40.47/10万,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随年份有增长趋势,但是70~79岁组冠心病的死亡率随年份呈下降趋势。女性因冠心病造成的人均潜在减寿年数(average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APYLL)(15.33年/人)是男性(6.95年/人)的2.21倍。人均潜在工作损失年(average working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AWYPLL)女性(5.59年/人)是男性(3.42年/人)的1.63倍,其中人均潜在工作损失年和男性人均潜在寿命损失年随年份呈下降趋势。结论 2001-2013年金昌队列人群的冠心病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并对该人群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应该对该人群展开进一步的冠心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甘肃省金昌队列人群卒中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为金昌队列人群制定卒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历史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金昌队列人群2001至2013年卒中全死因资料及2001至2010年因卒中住院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人群工作单位不同,将其分为采选矿、冶炼、产品、机关服务4种类型。应用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潜在减寿年数(APYLL)、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平均潜在工作损失年数(AWYPLL)及直接经济负担等指标分析卒中的疾病负担。结果 2001至2013年金昌队列人群卒中粗死亡率为82.37/10万,平均增长速度为4.0%,男性粗死亡率为110.91/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34.29/10万。卒中造成的PYLL为3 770.66人年,APYLL为8.23年,WPYLL和AWPYLL分别为1 728.00人年和3.77年,13年间APYLL随着年份的增长呈下降趋势(γ_s=0.70,P0.05)。2001至2010年金昌队列人群卒中住院患者人均直接经济负担中位数为4 128(2 442,7 704)元,日均直接经济负担中位数为272(193,423)元,药品费所占比率10年间逐渐下降,检验费及治疗费所占比率逐年升高。不同单位类型中,冶炼单位员工因死亡所造成的APYLL最重,产品单位最少。各单位类型员工因卒中住院所花费的例均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选矿单位及冶炼单位员工例均住院费用较高,机关服务单位例均住院费用较少。结论卒中对金昌队列人群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应针对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成都市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探讨50岁及以上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生存的影响因素,为制定50岁及以上HIV/AIDS治疗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成都市2010-2018年新报告的50岁及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采用寿命表法描述生存情况,通过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并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治疗后20个月内累计生存率从0.97下降到0.91,截至观察终点时间9年累计生存率为0.82。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发生死亡危险是男性的0.689倍;70岁及以上发生死亡危险是50~岁的4.037倍;未婚和离异丧偶发生死亡危险是已婚的1.909倍和1.269倍;大专及以上发生死亡危险是文盲的0.403倍;首次CD4+T细胞检测值>500个/mm3发生死亡危险是 < 100个/mm3的0.318倍。  结论  成都市50岁及以上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率较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首次CD4+T细胞检测值是影响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人生存的因素,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与宣传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叶酸免费发放政策实施后,农村育龄妇女叶酸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6~9月在甘肃省农村地区整群抽取18~45岁育龄妇女804名进行叶酸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结果:甘肃省农村地区育龄妇女神经管畸形知晓率为19.0%,叶酸知晓率为37.4%;年龄、围孕期是否到医疗机构检查是影响育龄妇女叶酸认知的核心因素。结论:甘肃省农村地区育龄妇女叶酸相关知识水平偏低,加强对育龄妇女健康教育力度及重视叶酸相关知识宣传途径的合理性与多样化是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提高叶酸知晓率,从而降低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甘肃省儿童医院连续11年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儿地域分布及医疗支付方式,为制定先心病患儿诊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甘肃省儿童医院2001~2011年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儿的完整病历,提取住院患儿地域分布、年份等基本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91例先心病患儿。患儿来源以陇中地区为主,占68.87%;陇东地区与河西地区就医患儿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增速分别为189.42%和27.62%。经济Ⅲ类地区住院患儿最多,占35.64%,增速最快,平均增速为203.45%。治疗费用2005年前以自费为主,2005年后健康保险和各类社会援助不断增加。首诊机构以县级医疗机构为主,占55.50%,平均增速为170.18%。结论甘肃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儿先心病就医需求逐年增加,由政府主导构建与完善经济落后地区先心病的健康保健制度是先心病人群防治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成都市学生及家庭成员急性胃肠炎的患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预测预警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学校为切入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于2016 - 2017年分4个季节对成都市17万余名学生及家庭成员,以自填问卷的形式了解调查对象4周内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就诊情况等。结果 成都市学生及家庭成员急性胃肠炎月患病率为4.46%,年患病率为0.53次/人年。学龄期儿童青少年(7.61%)患病率高于学龄前期(5.17%),老年期(3.34%)高于成年期(2.88%),郊区(4.94%)高于城区(4.02%),夏季(6.52%)高于其他季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人群中,有53.31%的人接受治疗;在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中,家庭成员(13.06%)抗生素使用频率高于学生(10.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学生及家庭成员急性胃肠炎负担较重,建议开展进一步研究来准确评估成都市急性胃肠炎的负担及其食源性比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甘肃省儿童医院连续11年川崎病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揭示我国西北亚高原地区川崎病患儿人群变化特征.方法 获取甘肃省儿童医院2001-2011年川崎病住院患儿完整病历,进行分布特征与年份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2001-2011年川崎病住院患者男性是女性的1.96倍,年龄以小于2岁为主,占60.48%;60.00%的患者以急诊入院收住,72.86%患者出院以好转为主,未见死亡病例.结论 基于甘肃省儿童医院的我国西部亚高原地区,川崎病患儿男性比例偏高,3岁以下就医比例偏低,患儿入院情况以急为主,治愈率较低,积极推进川崎病早诊早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成都市1992—2019年HIV/AIDS死亡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成都市1992—2019年报告的现住址为本地的HIV/AIDS为研究对象,计算死亡率和累积生存率,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率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41 299例HIV/AIDS纳入研究,死亡率为5.16/100人年。自2008年起死亡率逐年下降,从12.95/100人年下降至2019年的3.68/100人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5.57(95%CI:14.52~16.63)年,1、5、10和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16%、79.35%、71.88%和57.4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死亡风险为男性的0.74(95%CI:0.69~0.79)倍;≥60岁组的死亡风险为<30岁组的3.20(95%CI:2.83~3.61)倍;少数民族的死亡风险为汉族的0.69(95%CI:0.54~0.88)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死亡风险为文盲的0.58(95%CI:0.50~0.67)倍;干部职员的死亡风险为农民的0.76(95%CI:0.61~0.96)倍;通过检测咨询发现者死亡风险是医疗机构发现者的0.62(95%CI:0.57~0.68)倍;同性性传播者的死亡风险是异性性传播者的0.71(95%CI:0.63~0.79)倍;首次CD4+ T淋巴细胞(CD4)≥350个/μl者死亡风险为CD4<200个/μl者的0.37(95%CI:0.34~0.40)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风险为接受治疗者的10.36(95%CI:9.65~11.12)倍。结论 成都市HIV/AIDS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中老年、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和异性传播HIV/AIDS死亡风险较高,接受抗病毒治疗、首次CD4检测结果高、通过检测咨询发现HIV/AIDS死亡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