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1985年6月~1992年6月手术治疗结肠癌112例,其中27例术前未明确诊断,占24.1%(27/112)现结合文献,谈对这27例病人诊断和处理体会。一、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27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9岁。30岁以下12例,占44.4%.40岁以下16例,占59.26%。(二)术前临床表现:因腹部肿块就诊11例。急性阑尾炎急症就诊5例(其中2例在院外行阑尾切除术后发现右下腹肿块再入我院,结合门诊病例纳入本组一并讨论)。因肠梗阻就诊7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常规干预措施基础上加用芪黄煎剂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拟行手术治疗的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入组后择日进行食管部分切除+食管管状胃吻合术,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抗感染、胃肠减压、肠内营养支持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日开始加用芪黄煎剂肠内滴注,每日1剂分2次。2组术后常规疗程均为7d。比较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第7日给予2组患者造影剂口服,X线摄片确定造影剂到达结肠所需时间并进行组间比较;比较2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1d、7d时血清乙酰胆碱酯酶(AChE)、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等胃肠神经递质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造影剂到达结肠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01)。术后1d时,2组患者血清AChE、SP水平明显低于本组术前1d时(P< 0.05),血清VIP、NOS水平明显高于本组术前1d时(P< 0.05);术后7d时,2组患者血清AChE、SP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术后1d时(P< 0.05),血清VIP、NOS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术后1d时(P< 0.05);术后7d时,治疗组患者血清AChE、SP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 0.05),血清VIP、NOS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结论:在常规干预措施基础上加用芪黄煎剂可明显加快食管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其机制与调节胃肠神经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EST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EST组13例,传统开腹组12例,2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加用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疗程2周,分别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症状体征、白细胞总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结果:2组术前和术后症状体征相比较EST组优于开腹组P〈0.01);EST组白细胞总数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EST组术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下降幅度高于开腹组(P〈0.01);EST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下降幅度高于开腹组(P〈0.01);EST组出院时间平均小于开腹组(P〈O.01)。结论:EST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不但可以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而且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发生,有利于胆汁生化恢复正常和防治结石再生,使肝功能更快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7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由于老年人并存病多,抵抗力下降,感染不易控制,致使病情复杂,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相对较高[1].笔者旨在通过探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的有关问题,提高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创伤模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标准肠内营养组、中药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大鼠仅腹壁切开,未切除胃;其余两组采用胃切除手术方案建立大鼠模型。假手术组术后正常饮食饮水,标准肠内营养组术后注射肠内营养液,中药组注射肠内营养液+中药煎剂。干预7 d后取材,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形态及其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测量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宽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in-1,ZO-1)、封闭蛋白、咬合蛋白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标准肠内营养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宽度显著减小(P<0.05),小肠组织中ZO-1、封闭蛋白、咬合蛋白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与标准肠内营养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宽度显著增加(P<0.05),小肠组织中ZO-1、封闭蛋白、咬合蛋白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结论 芪黄煎剂可以减轻胃切除术后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损伤,其作用机制与调节ZO-1、封闭蛋白、咬合蛋白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蛇伤冲剂配合西药治疗蝮蛇咬伤的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中药组内服蛇伤冲剂、外敷(醋调季德胜蛇药片+芙蓉膏)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局部治疗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伤口滴注48h,不使用中药,其余治疗同中药组。疗程514d,平均(7.6±3.2)d。结果:2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无明显差异。2组患肢局部症状、心电图ST-T段、谷丙转氨酶恢复时间以及肌酐、肌酸激酶恢复时间比较,中药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蛇伤冲剂配合西药治疗蝮蛇咬伤可以有效缩短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消化道肿瘤的首位,常以上腹部肿块、疼痛、呕吐、反胃、呕血、黑便、消瘦等为其主要表现。中医典籍并没有胃癌的病名记载,但与其相类似的病证,相关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的描述较多,当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反胃”、“积聚”、“伏梁”等范畴。目前外科手术在胃癌治疗中仍占据首要地位,然而手术创伤常致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和营养状况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药芪黄煎剂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肠黏膜I/R大鼠模型,即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1 h后取标本。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病理形态变化及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病理形态学:假手术组大鼠肠绒毛完整;I/R 组大鼠肠绒毛上皮下间隙扩张,上皮顶端与固有层明显分离伴固有层毛细血管暴露、出血和溃疡;谷氨酰胺组部分肠绒毛上皮下间隙扩张, 部分绒毛上皮顶端与固有层分离、部分肠绒毛有出血和溃疡;芪黄煎剂组与I/R 组及谷氨酰胺组比较,肠绒毛损伤程度较轻, 绒毛上皮顶端与固有层部分分离、部分肠绒毛有出血。肠黏膜病理Chiu氏评分:假手术组最低(0分);I/R组评分最高; 谷氨酰胺组评分低于I/R组(P<0.05);芪黄煎剂组评分明显低于I/R组(P<0.05 ),但与谷氨酰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显示:假手术组肠上皮存在一定数量的凋亡细胞,比其他3组少(P<0.05);I/R 组肠上皮凋亡细胞数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谷氨酰胺组凋亡细胞数少于I/R 组(P<0.05),但多于假手术组和芪黄煎剂组;芪黄煎剂组肠上皮细胞凋亡数高于假手术组,低于I/R组和谷氨酰胺组,与I/R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谷氨酰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黄煎剂可减少I/R对大鼠肠黏膜上皮造成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腹部肌肉病理特点及铜染色技术在HLD的诊断价值。方法 21例HLD患者因脾脏功能亢进需行脾脏切除术为HLD组,其中肝型HLD 11例,脑-内脏型HLD 10例。另选择5例因外伤致脾破裂行急诊脾脏切除术的非HLD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留取腹部手术切口处少许肌肉标本,经液氮-异戊烷处理后作厚度为10μm的冰冻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改良Gomori(MGT)、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NADH-TR)、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等组织病理染色,以及红氨酸、硫氧酸铜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表现。比较肝型和脑-内脏型患者的肌肉病理有无差异。结果肝型HLD患者腹部肌肉病理未见异常。脑-内脏型HLD患者腹部肌肉病理见肌纤维大小轻度不等,4例有明显的强反应性血管(SSVs),3例有破碎红纤维(RRF),2例CCO活性缺失纤维和S/C双染呈蓝纤维;其中2例颅脑MRI示额叶有软化灶者腹部肌肉均发现典型SSVs现象。21例HLD患者的腹部肌肉的铜染色均阴性。结论肝型HLD患者腹部肌肉未见线粒体功能异常,而脑-内脏型HLD患者腹部肌肉发现线粒体功能异常。肌肉铜染色对HLD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1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针对手术前后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外科辅助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进行5年临床随访,了解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资料中,172名患者行脾脏切除术,34名患者行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5名患者行门腔静脉分流术。术后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本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79例,5例死亡,随访期间17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脾脏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谨慎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