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古籍数字化研究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概述了古籍数字化现状问题后,从专科疾病史、糖尿病,临床研究、科技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方面阐述了消渴专题古籍数字化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宋以前消渴数据资源库建设”的建设概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微创技术"即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联合小切口膀胱切开术,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大体积或多发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1例大体积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采用经尿道2μm激光剜除前列腺,后经耻骨上正中切口显露膀胱,将所剜除腺体及结石取出。结果:21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均未输血。术后4~6d拔除尿管。术前与术后6个月Qmax分别为(6.1±2.6)ml/s和(20.5±4.3)ml/s;剩余尿分别为(125.7±61.5)ml与(19.0±5.8)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别为(21.6±5.2)分与(5.4±3.0)分;生活质量评分(QOL)分别为(4.3±0.5)分与(1.9±0.8)分。四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3~6个月,2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全部患者无尿瘘、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结合小切口膀胱切开术,一次性治疗大体积BPH合并多发膀胱结石能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对于大体积BPH合并膀胱多发结石或质硬、直径3cm结石的高龄患者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3.
种植牙因其在解决牙列缺损方面巨大的优势,已成为许多缺牙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如何促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骨结合是种植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种植体表面改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骨组织中含有钙、磷、锌、镁、锶等大量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于骨组织的生长发育必不可少。因此可以通过将微量元素掺入种植体表面来促进种植体骨结合。本文着重介绍了种植体表面改性的相关技术以及微量元素促进骨结合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前行腹腔穿刺引流(APD)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安全性及疗效,以期进一步完善AP的升阶梯疗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2例连续中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升阶梯式治疗方案,即先行保守治疗,然后行PCD,最后行手术治疗。其中53例在PCD前行APD(APD+PCD组),49例仅行PCD(单独PCD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APD+PCD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单独PCD组(3.8% vs.8.2%,P<0.05);两组的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单独PCD组比较,APD+PCD组白细胞恢复时间减少,脓毒症发生率降低,脓毒症恢复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均P<0.05)。此外,两组PCD前2 d的临床指标比较显示,APD+PCD组各炎症因子水平、各种严重度评分均低于单独PCD组(均P<0.05)。 结论:以APD作为AP患者保守治疗和PCD之间的过渡治疗安全、有效,且不增加感染发生率;APD通过有效减少液体积聚,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脓毒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兼血瘀型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高龄OVCF并已行PV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骨康颗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对2组患者术后3d、1个月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骨密度(BMD)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84%(45/49),对照组为79.59%(39/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2组VAS评分、ODI、骨密度组间比较及2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3d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能够显著提高脾肾两虚兼血瘀型高龄OVCF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改进食管癌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方法,减少与其相关的并发症。方法:选取患者216例,其中205例患者在食管癌术中行改进后的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方法。结果:201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3例出现吻合口瘘,均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和肠道营养以及静脉抗炎治疗痊愈出现。结论:改进后的置管方法简便易行,减少术中感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Sofosbuvir"、"Velpatasvir"及"HCV"等为检索词,检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Medline、PubMed、CNKI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等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采用Q检验法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依据标准共纳入文献8篇,共计患者2040例。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HCV感染(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初/经治患者)效果较好,总SVR12为96.35%(95%CI:94.43%~98.26%)。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9例(0.3%,95%CI:0.0%~0.6%),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0例(2.4%,95%CI:1.2%~3.6%),病死6例(1.5%,95%CI:0.2%~2.8%)。普通不良反应中常见头痛[515例(23.1%),95%CI:19.1%~27.1%]、乏力[443例(21.7%),95%CI:19.4%~24.0%]、恶心[243例(11.5%),95%CI:9.1%~13.8%]、鼻咽炎[140例(8.7%),95%CI:5.7%~11.7%]及腹泻[119例(7.0%),95%CI:5.7%~8.2%]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较低,主要为高胆红素血症[9例(3.4%),95%CI:0.1%~10.6%]、淋巴细胞减少[24例(1.0%),95%CI:0.1%~1.9%]、血红蛋白降低[15例(1.0%),95%CI:0.2%~2.1%]及高血糖[8例(1.0%),95%CI:0.1%~2.0%]。结论 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抗HCV治疗具有泛基因活性,可覆盖1~6基因型患者,SVR12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草药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 vero-occlusive disease,HVO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5月确诊的12例土三七致HVO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进展及肝损害程度分为肝功能衰竭组(5例)及非肝功能衰竭组(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结果 12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56.41±14.18)岁,多数因保健、月经不调、骨折、腰腿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等服用土三七药粉或代茶饮、药酒等。腹部CT或MRI具有"地图状"或"云絮状"不均匀强化灶、肝静脉显示不清等特征性影像特点。随着疾病进展,肝功能衰竭组患者AST和TBil显著高于非肝功能衰竭组,ALB和PTA显著低于非肝功能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服药史、CT/MRI特征性影像及肝脏病理有助于土三七诱发HVOD的确诊。病情进展迅速导致肝功能衰竭可能与服用土三七总剂量及疗程有关。土三七引起的肝功能衰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超声波快速检测乳品变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脂肪、水分和糖类是乳品中的主要成份,也是决定乳品质量的核心指标,目前对乳品主要成份检测最常用、最普及的方法是化学分析法,但由于方法复杂,分析时间长且受人员技术、试剂、仪器设备等诸多因素限制,只能在实验室进行。然而,在乳品的收购、加工、销售以及卫生监督监测过程中需要准确、快速地在现场检测产品质量,化学分析法显然不能适应这种需求,近几年来,近红外光谱测量和超声分析等新技术方法在该领域已逐步推广应用。而本研究主要利用超声波检测牛奶变质过程中声衰减的变化,探讨一种快速检测牛奶质量的方法,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