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0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识别触发心房纤颤(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回顾性分析房性心律失常并阵发性房颤84例体表心电图(房颤组),非房颤组84例体表心电图为频发房早(800次/24 h)。房颤组结合心内电生理检查及Lasso环状电极标测,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肺静脉隔离(PVI)。结果:房颤组电隔离肺静脉286支,均达即刻成功标准,无并发症发生。房颤组体表心电图呈房早、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和阵发性房颤(房颤)频繁发作和交替转换,并常伴长间歇,房早联律间期470~280(420±57)ms明显短于非房颤组的房早联律间期660~350(610±86)ms,P0.05,房颤多由短联律间期房早触发。心内电生理改变为Lasso环状电极标测到起源于肺静脉的连续、快速、有序或无序的较P波提前,时限短、峰锐利的尖峰电位(Spike电位),同步心电图显示该Spike电位常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经导管射频消融消除肺静脉内电位或隔离肺静脉与心房间的电或组织连接,可终止房性心律失常,维持窦性心律。结论: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特点是短联律间期房早,也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肌袖性房颤中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 选择肌袖性房颤患者 4 0例 ,非房颤患者 4 6例。分析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 肌袖性房颤组见 :频发短阵房颤、房扑。房颤发作平均持续时间 2 5 6± 7 5秒 ,房颤发作前与房颤相关的房早联律间期 0 4 5± 0 0 7秒。对照组 :4 6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无房颤、房扑发生 ,房早联律间期 0 6 5± 0 14秒。肌袖性房颤组房颤发作前与房颤相关的房早及未下传的房早的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早联律间期 (P <0 0 1)。结论 肌袖性房颤中房性心律失常有着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 ,DCG中有着频繁的窦律、房扑、房颤相互转换 ,均伴频发的房早 ,房早几乎均呈“PonT”现象 ,且房早易伴室内差异传导及房早未下传、P′-R延长 ,房颤大多由“PonT”房早触发或驱动 ,部分房颤由房扑触发 ,常可有短阵 3~ 6个连续扑动波。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确定导管射频消融合适病例 ,并随访评价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3.
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元芳  丛培鑫 《心电学杂志》2003,22(3):135-136,160
目的 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98例窄QRS波群心动过速食管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结果。结果 98例窄QRS波群心动过速97例分型诊断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2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32例,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各5例,房性自律性心动过速、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各1例。6例房性心动过速与5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源两种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分型诊断和初步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故可作为必要检查,有助筛选射频导管消融病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9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分两组─发生室颤或室速(VF/VT)组和未发生室颤或室速组进行短程(300个心动周期)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时域法的参数为平均心率标准差(HRSD),连续300个心动周期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异≥50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法的参数为极低频(VLF)、低频(LF)、高频(HF)成分,总功率(TP)及LF/HF比值。结果DCM中发生VF/VT的HRSD、SDANN、rMSSD、PNN_(50)、VLF、LF、HF、TP均明显低于未发生VF/VT(组P<0.05),LF/HF比值前组高于后组(P<0.05)。可见:HRV在DCM中发生VF/VT明显下降。提示:HRV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将 10 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4 0mL加入 5 %葡萄糖液 2 5 0mL中静脉滴注 ,1次 /d ,15d为 1个疗程 ;对照组仅予常规对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 31例 ,有效 15例 ,总有效率为 92 % ;对照组显效 2 1例 ,有效 16例 ,总有效率为 74 .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黄芪注射液能抑制病毒 ,减轻早期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 ,调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减轻免疫变态反应对心肌细胞的损伤。还可增加cAMP含量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对8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24h收缩压血压变异性均值递增顺序分为EH1组(43例)和EH2组(43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尿微量清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并比较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血压平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4h尿微量清蛋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除了日间收缩压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无明显相关性外,其余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的分泌均呈正相关。EH1组与EH2组血肌酐、血尿素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肺静脉隔离(PVI)前后P向量环的变化,探讨PVI所致的局部心房电静止能否影响心房除极向量。方法:阵发性AF患者65例,采用肺静脉口外节段性隔离,于手术前后窦性心律时分别记录心电向量图,分析心房除极向量的P环总运行时间(Pd)、额面P环电压(Pfv)、横面P环电压(Phv)、右侧面P环电压(Psv),以及额面P环角度(Pfd)、横面P环角度(Phd)和右侧面P环角度(Psd)。65例患者术中均达即刻成功标准,无并发症发生。结果:PVI前后心电向量图P环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d为(113.3±1.4)msvs.(112.1±1.4)ms;Pfv为(0.15±0.01)mVvs.(0.15±0.01)mV;Phv为(0.11±0.00)mVvs.(0.12±0.00)mV;Psv为(0.14±0.01)mVvs.(0.14±0.01)mV;Pfd为(55.2±2.2)°vs.(53.0±1.7)°;Phd为(43.1±2.6)°vs.(45.9±2.7)°;Psd为(55.4±1.9)°vs.(54.4±2.0)°]。结论:PVI治疗阵发性AF,造成肺静脉所在的左心房部分心肌产生心电静止,不影响心房除极的P向量环变化。  相似文献   
8.
黄芪注射液治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将 10 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4 0mL加入 5 %葡萄糖液 2 5 0mL中静脉滴注 ,1次 /d ,15d为 1个疗程 ;对照组仅予常规对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 31例 ,有效 15例 ,总有效率为 92 % ;对照组显效 2 1例 ,有效 16例 ,总有效率为 74 .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黄芪注射液能抑制病毒 ,减轻早期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 ,调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减轻免疫变态反应对心肌细胞的损伤。还可增加cAMP含量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丁元芳  丛培鑫 《海南医学》2002,13(12):172-172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在肌袖性房颤病例的临床意义。方法 肌袖性房颤患者 40例 ,对照组 :非房颤患者 46例。动态心电图分析仪 2 4小时连续记录 ,统计单个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总数 ,房颤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 ,能够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房早的联律间期 ,不能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联律间期。结果 肌袖性房颤组 ,共有 962 4次阵发性房颤发生 ,平均持续时间 2 5 .6± 7.5秒 ,9例为单一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8例为 2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3例为 3— 5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其中 2 6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频发房早 (>72 0次 /2 4h) ,14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偶发房早 (<72 0次 /2 4h)。诱发房颤的房早均呈“PonT”现象 ,联律间期 0 .45± 0 .0 7秒。 18例 3 2 0 8阵房颤发生在 2 0 :0 0至 8:0 0之间 ;2 3例 64 16阵房颤发生在 8:0 0至 2 0 :0 0。对照组 :46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无房颤发生 ,房早联律间期 0 .65± 0 .14秒。肌袖性房颤组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早联律间期 (P <0 .0 1)。结论 肌袖性房颤有着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寻找导管射频消融合适病例 ,寻找一种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诱发方案 ,并评价消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