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1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299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54篇
口腔科学   58篇
临床医学   546篇
内科学   303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147篇
特种医学   240篇
外科学   415篇
综合类   1040篇
预防医学   385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381篇
中国医学   344篇
肿瘤学   1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415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与病原学特征,分析诱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合理且具备针对性的冲洗对策,为未来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预防提供合理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451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全部患者术后均定期取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参照相关标准判定患者尿路感染情况,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受教育程度等),同时记录患者糖尿病的疾病合并情况,将术后尿路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初步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51例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第3天尿液中细菌培养阳性例数为80例,阳性率为17.74%,在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尿液中细菌培养阳性率逐渐降低,各时点尿液细菌阳性培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证实,高龄、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术前留置导尿管、多发肿瘤是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80例术后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共分离出87株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占75.86%,革兰阳性球菌21株占24.14%。结论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患者有较高的尿路感染风险,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感染病原菌,年龄、基础疾病、肿瘤位点、术前导尿管留置等是影响因素,这类患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TRAIL受体DR4、DR5 m 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3—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收集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组织标本40例(增殖期血管瘤26例、退化期血管瘤14例),以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12例,应用RT-PCR检测TRAIL的2个受体DR4和DR5m RNA在其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DR4和DR5 m RNA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DR4、DR5 m RNA的表达强度较高,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退化期血管瘤组织DR4和DR5 m RNA表达程度高,与增殖期血管瘤相比,退化期血管瘤可以更多的结合TRAIL,细胞凋亡增多,引发血管瘤消退。  相似文献   
4.
生物安全柜是重要的一级屏障设备,适当的控制方式对生物安全柜的防护能力是很重要的。文中主要介绍了生物安全柜的控制要点和几种控制方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MRV检测脑静脉窦血栓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T)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CVT患者均行MRI标准自旋回波T1WI、T2WI和VEN/3D/PCA。结果VEN/3D/PCA比标准SE序列T1WI和T2WI多检测出CVT3处,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完全相符。结论MRV可以准确无创的诊断CVT。  相似文献   
6.
空腹血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空腹血糖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257例无糖尿病病史AMI患者。测量患者入院时血糖(AG)和禁食至少8h后的血糖(FG)。随访患者30d,分析AG和FG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共24(9.3%)例无糖尿病病史患者在AMI后30d内死亡。FG正常组死亡2例(1.5%),FG升高者的第一、第二、第三个三分位数组分别死亡4例(9.8%)、5例(12.2%)、13例(31%)。和FG正常组患者相比,校正后的30d死亡的相对危险比(OR)随FG三分位数的增加而增加,第一、第二和第三个三分位数组分别为:2.5(95%CI,0.71~8.5;P=0.011),8.6(95%CI,3.2~23.5;P=0.0005),12.7(95%CI,4.5~36.4;P<0.0003)。同FG和AG都正常的患者相比,AG升高FG正常预测患者30d死亡的OR为0.69(95%CI,0.25~3.80;P=0.59);AG正常FG升高者为3.6(95%CI,2.1~11.5;P=0.04);FG和AG都升高者为10.6(95%CI,4.3~25.6;P<0.0001)。镶嵌模型的比较显示AG并不能增加FG模型预测30d死亡(2=5.2,3df,P=0.20)或预测30d死亡和心力衰竭(2=4.8,3df,P=0.31)的价值。相反,FG却能增加AG模型预测30d死亡(2=24.5,3df,P=0.0001)或预测30d死亡和心力衰竭(2=24.7,3df,P=0.0001)的价值。结论无糖尿病病史AMI患者30d死亡率随AG和FG浓度的增加而增加,FG比AG的预测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在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为筛选高频杂合缺失区内存在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依据。方法7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之间的的平均遗传距离是1.02cM(centi—Morgon,里摩)。产物进行电泳、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染色体4p15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1,34%,最高的是D4S3103位点(35.62%);最低的是D4S2933位点(12.50%)。可能的肿瘤抑制基因的范围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cM的遗传距离内,该区域内有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D4S1546位点杂合缺失与肿瘤直径显著相关(P〈0.05),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索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后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限定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cM的范围内。该区域内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可能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肢体痉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8例痉挛型脑瘫病例,根据患者肢体痉挛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和正中神经,其中选择性胫神经切断术36侧,选择性正中神经切断术28侧,选择性坐骨神经切断术28侧,共计92侧。结果全部患者经3-15个月的随访,术后即刻肢体痉挛状态缓解率为97.8%(90/92),随访期间为94.6%(87/92),随访期间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6.5%(52/68),术后肢体痉挛状态不同程度复发5侧(5.4%)。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对降低痉挛性脑瘫患者肌张力、纠正痉挛性畸形近期疗效满意,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能够被医患双方同时认可。  相似文献   
9.
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腰椎单元内在应力和位移的实时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单元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探讨手法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合理性。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观察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最大的应力集中点分布于环椎体峡部、椎弓根、上位椎体小关节面的下端。椎间盘的应力集中分布于环前外侧部,右后外侧部应力大于左后外侧部。最大位移出现在上位椎体的上关节。左侧小关节面相对位移较大,左侧椎间孔变大;右侧椎小关节面间移位小,右侧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右后外侧部向后突出。结论:模拟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向健侧旋转优于向患侧旋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As2O3与碘油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对兔VX2肝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方法 40只家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随机分为5组,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实验设生理盐水灌注组、As2O3灌注组、单纯碘油栓塞组、阿霉素碘油栓塞及As2O3碘油栓塞组,As2O3的用量为2 mg/kg.肿瘤种植后5周,测量动物体重,所有动物均处死,取出肝脏及双肺标本,测定肝脏的重量,计算肝移植瘤的体积、坏死面积,观察肝内、双肺及其他器官肿瘤转移的发生率.结果肿瘤植入后5周,各处理组动物体重均有明显的下降,肝脏重量增加,计算的肝指数各组分别为9.8±2.2、9.7±2.1、8.5±2.0、8.4±2.1、6.4±1.2;肿瘤体积分别为(35.5±7.6) cm3、(32.2±9.7) cm3、(21.2±8.5) cm3、(20.9±11.3) cm3、(11.8±4.0) cm3,栓塞治疗组与非栓塞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2O3碘油栓塞治疗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坏死率各组间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双肺转移结节的数目各组分别为52.4±32.2、51.8±26.3、54.8±29.2、53.5±30.7、19.6±17.0;转移结节的直径各组分别为(3.8±1.2) mm、(3.6±1.1) mm、(3.9±1.3) mm、(3.5±1.6) mm、(2.2±0.7) mm.As2O3碘油栓塞治疗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与碘油联合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可抑制肝移植瘤的生长及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