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88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3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关节腔灌洗联合康复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关节腔灌洗后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功能锻炼。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和膝关节日常活动(ADL)能力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患膝疼痛程度并对膝关节日常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30d后,两组患者症状均减轻,但观察组VAS及ADL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关节腔灌洗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并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2.
高春梅  赵元红 《护理研究》2007,21(36):3318-331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从而产生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相关症状,尤其多发于夜间及凌晨。我科自2005年6月开始采用特布他林、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老年哮喘急性发作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对象我科2005年6月—2007年5月共收治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病人78例,年龄65岁~95岁(73.0岁±6.0岁),均符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治疗组40例:男35例,女5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对合肥地区4家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54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的确诊试验。结果:254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69株产ESBL菌株(27.2%),其中,血液感染ESBL检出率为54.5%(6/11)、烧伤科ESBL的检出率为48.6%(18/37)。亚胺硫霉素对产ESBL的大砀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率分别为94.5%和80%。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西丁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率在40%-70%之间,阿米卡星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的敏感率为69.2%。结论:ESBL在血液感染的烧伤科标本中的检出率较高。治疗产ESBL菌株引起的感染可首选亚胺硫霉素,其次,选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和头霉素类。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也可选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受体共同γ链(IL2RG)基因突变所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回顾分析1例IL2RG基因突变所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48天,生后早期多重感染,白细胞减少,抗生素治疗效果差。患儿IgG 2.93 g/L,IgA0.07 g/L,lgM 0.16 g/L,C3 0.67 g/L,C4 0.13 g/L;CD 3+CD 4+T淋巴细胞0. 03%、CD 3+CD 8+T淋巴细胞0. 1%、CD 3-/CD 16+CD 56+NK细胞2. 6%;CD 3-CD 19+B淋巴细胞96.76%。二代基因测序显示患儿IL2RG基因(HG19位置chrX:70328484)存在半合变异c.816_819delGATT(p.L273fs*20),为罕见移码突变。软件预测该突变导致蛋白质合成提前出现终止密码,为1类致病突变。患儿母亲为杂合状态,患儿父亲无此突变,患儿姨妈也有该杂合突变。结论发现1例由IL2RG基因[c.816-819delGATT (p.L273fs*20)]突变所致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基因测序分析结合性别鉴定可在先证者家系中筛查携带者及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The dietary intake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BCAAs)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bo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BP) and hypertension risk, while published findings were inconsistent, and the causality has never been well disclosed. We performed this prospective study aiming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BCAAs intake and hypertension risk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 total of 8491 participants (40,285 person-years) were selected. The levels of dietary BCAAs intake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24-h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Associations of both BP values and hypertension risk with per standard deviation increase of BCAAs were estimated using linear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hazard ratio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were given. Restricted cubic spline analysis (RCS)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nonlinearity. Both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P values at the end points of follow-up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BCAAs intake.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BCAAs intake and hypertension risk were shown in both men and women. By performing a RCS analysis,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BCAAs intake and hypertension was shown. As the intake levels of Ile, Leu, and Val, respectively, exceeded 2.49 g/day, 4.91 g/day, and 2.88 g/day in men (2.16 g/day, 3.84 g/day, and 2.56 g/day in women), the hypertension risk increased. Our findings could provide some concrete evidence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hypertension based on dietary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具有质控功能的电子阴道镜联合选择性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机会筛查的可行性及其成本效益。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门诊就诊的1 055例患者的阴道镜、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及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电子阴道镜、阴道镜联合选择性TCT、HPV联合TCT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ROC曲线下面积及成本效益。结果:具有严格质控的阴道镜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型病变筛查的特异度为96.9%,阳性预测值为84.2%,高于其他检测方式(P<0.05),筛查成本最低(P<0.05),而灵敏度为65.9%,漏诊率为34.1%,筛查敏感性低于其他检测方式(P<0.05)。阴道镜对Ⅰ型转化区筛查的灵敏度为88.4%,漏诊率为11.6%,筛查敏感性明显高于Ⅱ、Ⅲ型转化区(P<0.05)。阴道镜若联合选择性液基细胞学检查后对Ⅱ、Ⅲ型转化区灵敏度及漏诊率均有改善(P<0.05),整体灵敏度升高至81.5%,漏诊率由34.1%降低为18.5%(P<0.05)。结论:严格质控下的阴道镜联合选择性液基细胞学检查灵敏度高,漏诊率低,诊断成本低,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宫颈癌机会性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NAI2基因对低转移潜能乳腺癌MCF-7和T-47D细胞恶性特征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1)采用慢病毒载体筛选SNAI2过表达的MCF-7和T-47D细胞;(2)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Hoechst 33342检查细胞抗凋亡能力;(3) 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 经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SNAI2已成功转染入MCF-7和T-47D细胞中;(2)SNAI2的高表达能增强MCF-7和T-47D细胞的恶性特征,包括增殖、侵袭迁移及抗凋亡能力(P<0.01);(3) SNAI2的高表达可促进MCF-7和T-47D细胞中Cyclin D1、MMP9和VIM的表达水平上调, E-CDH的表达水平下调(P<0.01)。结论 SNAI2可通过促进低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获得更高的转移潜能,为进一步探索SNAI2在乳腺癌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2012年间291例LARC接受了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放疗为2DRT、3DRT,45~50 Gy分23~25次。化疗方案包括FOLFOX6、XELOX及单药希罗达等,术前化疗2~4周期。放疗结束后3~8周手术,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原则。134例患者术后接受了辅助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DFS、RFS和DMFS等,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均完成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R0切除率为98.9%,保肛率为53.6%。T降期73.1%,N降期83.6%,临床分期降期79.4%。pCR率为26.8%,3级血液系统反应为7.9%,3级腹泻为7.2%,3级放射性皮炎为2.7%。术后会阴部疼痛占12.3%,伤口延迟愈合占8.2%。随访率94.5%,5年样本量为95例。5年OS、DFS、RFS和DMFS分别为76.6%、72.1%、88.8%和79.7%,5年LR率为7.5%,远处转移率为15.8%。术后病理分期是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提高了LARC的R0切除率及保肛率,并使肿瘤显著降期,不良反应较轻且未增加手术并发症,LR率低且远期生存率得到改善。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作为LARC标准治疗策略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新辅助放化疗后cCR的直肠癌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和TME治疗的效果,旨在探讨非手术治疗策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6—2016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术前放化疗并获得cCR的135例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非手术组(43例NOM组)和标准手术组(92例SOM组)。比较2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挽救性治疗后的累计LC率、DFS、OS以及保肛率等。Kaplan-Meier法计算LC、OS、DFS并Logrank法检验,χ2检验保肛率。结果 中位随访39个月(10~127个月)。135例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和11.1%,术后3年DFS和OS分别为90.5%和97.0%。NOM组与SOM组术后3、5年DFS率分别为87%与93%、73%与87%(P=0.089),OS率分别为98%与99%、98%与97%(P=0.578)。NOM组局部复发5例(12%),80%患者得到挽救性治疗,累计LC率为98%;SOM组无局部复发病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OM组保肛率为93%,显著高于SOM组的70%(P=0.030)。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得cCR的直肠癌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策略是可行的,部分局部复发患者仍可通过及时的挽救性治疗痊愈,从而有效避免了TME及其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 例在2006~2009 年根据
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1)平均2年随访过程
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
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 综合征
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 阵次),DCM及Brugada 综合征各1 阵次;室速
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
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
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 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 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
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