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胫腓骨下段开放性粉碎骨折的综合治疗。方法20例胫腓骨下段开放性粉碎骨折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皮瓣转移、腓骨内移、骨折端加压并同期行上干骺端骨延长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皮瓣均成活,骨折临床愈合平均时间19周,7例因严重骨缺损经骨折端加压并同期行上干骺端骨延长后肢体均恢复正常长度。无1例针眼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临床优良率为90%(18/20)。结论a)半环槽外固定器能克服胫腓骨下段开放性粉碎骨折的治疗困难,具有立体均衡固定。刚性可调,避免肢体受压。便于再次创面处理以及同期行骨折端加压和肢体延长等优点。b)半环槽式外固定器结合皮瓣转移、腓骨内移以及骨折端加压并同期行上干骺端骨延长等综合治疗方法是胫腓骨下段开放性粉碎骨折可选择的较好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慢性骨髓炎清创后大段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成人长骨慢性骨髓炎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6~49岁,平均35.2岁;16例初始损伤为开放性骨折,6例为闭合性骨折,1例无骨折病史。胫骨12例,股骨7例,肱骨3例,尺桡双骨1例;骨干19例,干骺端4例。病程4~13个月,平均6.9个月。所有患者采用膜诱导技术分2个阶段治疗,记录患肢术后并发症、骨愈合时间及功能情况,并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8~43个月,平均(27.6±5.3)个月。术后2例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1例髂骨切口浅表感染,余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20例获得Ⅰ期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3~7个月),其中16例下肢手术患者完全负重时间5.2个月(4~8个月);3例随访期间出现感染,再次接受膜诱导手术后达到完全骨愈合。末次随访时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较术前改善。结论:膜诱导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成人长骨慢性骨髓炎清创后大段骨缺损问题,显著缩短治疗周期,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防旋动力髋螺钉(DHS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68例6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DHS组37例,DHSA组31例。比较两组的术前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患肢侧别、骨折类型、术前并发症),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有否切出股骨头,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随访9~32个月,平均(21.5±8.5)个月。两组术前基本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时间内未发现感染,DHSA组无骨折不愈合,无刀片切出股骨头,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快。Harris评分DHSA组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A与DHS均可实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良好固定,DHSA固定技术固定可靠,抗旋转,填压松质骨,手术创伤小,更适合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技术在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01—2012—01应用伤椎过渡钉复位技术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13例。术前影像学证实伤椎椎弓根均破坏,无法置钉,常规行后路手术.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后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13例获得随访10个月~2.5年,平均1.5年,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术后伤椎高度和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无破坏。结论对于复位困难的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当伤椎椎弓根破裂无法置钉时采用伤椎过渡钉辅助复位技术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开放手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及药物敏感性。方法以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行脊柱后路开放手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SSI)的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感染组织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本研究25例患者共分离出2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菌(G+)13株,占44.83%;革兰阴性菌(G-)12株,占41.38%;真菌4株,占13.79%。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耐药严重,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等药物耐药严重,相对敏感的药物为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结论脊柱后路开放手术感染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等待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时可经验性选择对其较为敏感的万古霉素、美罗培南、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进行治疗,从而降低感染等并发症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可稳定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在体外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3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及口腔医学院完成。①将pGEM-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3和pSecTag2B表达载体分别用KpnⅠ和NotⅠ酶切后重组pSecTag2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质粒。②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7,获得稳定表达后用细胞上清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③通过噻唑蓝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①成功构建pSecTag2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真核表达载体(电泳可见540bp的特异条带)。②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7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蛋白质的稳定表达(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450nm处吸光度值,原液及1∶10稀释度细胞上清大于阴性对照组2.1倍以上)。③用细胞上清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较对照组吸光度值明显增高,在24~72h其增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显著促进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提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于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及分化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可稳定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合成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02-10/2004-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及口腔医学院完成。①将pGEM-T-FGF18-3和pSecTag2B表达载体分别用KpnⅠ和NotⅠ酶切后重组pSecTag2B-FGF18质粒;ELISA检测转染后COS-7细胞上清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蛋白,以大于阴性对照A值2.1倍以上为阳性结果。②用细胞上清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根据含小牛血清的DMEM不同比例稀释转染后COS-7细胞上清分为1∶2稀释组、1∶4稀释组、1∶8稀释组、1∶16组、1∶32稀释组;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为0.02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按1∶2稀释未转染的COS-7细胞上清。③通过酶动力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合成情况。结果:①成功构建了pSecTag2B-FGF18真核表达载体。②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7用夹心ELISA法检测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蛋白质的稳定表达,原液及1∶10稀释度细胞上清A值大于阴性对照A值2.1倍以上(P<0.01)。③用细胞上清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72h后,1∶2稀释组、1∶4稀释组、1∶8稀释组、1∶16组、1∶32稀释组骨髓基质干细胞A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证实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合成的促进作用。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有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合成的作用,提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及成骨表型的维持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例脊柱结核与1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MRI扫描,对比分析其MRI表现差异。结果脊椎结核椎体破坏严重,常伴有明显的后凸畸形和多节段椎旁脓肿,甚至邻近器官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椎体破坏较轻,脓肿局限,一般只波及邻近椎体。结论根据典型的MRI的表现差异,可以区分典型的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9.
背景:髋臼周围骨肿瘤的治疗对骨科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应用以及肿瘤切除原则的确立,保肢手术成为一种趋势。目的:分析应用国产人工半骨盆假体治疗髋臼周围骨肿瘤的效果。方法:2001/2010共收治19例髋臼周围骨肿瘤病人,其中6例行国产半骨盆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50个月)。结果与结论:按Enneking方法评估疗效,良4例,一般2例。提示只要严格掌握骨盆肿瘤切除重建的手术适应证,应用国产人工半骨盆假体治疗髋臼周围骨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关节入路微创钢板固定(MIPPO)技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05年2月,应用MIPPO技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14例,按AO/ASIF分类:C1型3例,C2型6例,C3型5例。先行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固定,再行髁上部分骨折间接复位、经关节内切口插入髁支撑钢板或LISS钢板桥接固定骨折。结果12例患者获得10~32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10周~12个月,平均4.6个月。按Kolmert和Wulff的评价标准:优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应用MIPPO技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实现了微创操作,具有创伤小、软组织干扰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