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9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221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60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244篇
口腔科学   58篇
临床医学   631篇
内科学   269篇
皮肤病学   88篇
神经病学   77篇
特种医学   112篇
外科学   279篇
综合类   949篇
预防医学   473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437篇
  1篇
中国医学   330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416篇
  2011年   461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颌中缝牵张修复牙槽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用缝牵张成骨技术以组织再生的原理修复牙槽裂。方法 采用犬牙槽裂模型 ,牙槽裂形成术后 2周 ,于前颌中缝处安置缝牵张器 ,外张力 2 0 0g。牵张 2~ 3周 ,裂隙侧的前颌骨向侧方移动贴紧远中裂缘 ,用局部黏骨膜瓣修复牙槽裂隙。保持 2周后去除缝牵张器。临床观察、连续X线、头颅干骨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对照动物形成规则的牙槽裂 ,无自发骨性愈合。前颌中缝牵张后 ,裂隙侧前颌缓慢向裂侧上颌靠拢 ,2~ 3周与远中裂缘密切贴合。X线片示前颌中缝呈现由窄渐宽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尖端指向后方 ,三角区域的骨密度逐渐增加。骨膜成形术后 3个月 ,原牙槽嵴缺损处骨质连续性完全恢复 ,且牙槽骨段在三维方向上均与对侧相同。前颌中缝恢复正常直线形态。结论 该牙槽裂模型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前颌中缝牵张诱导缝区新骨形成 ,一侧前颌向裂隙移位和局部骨膜成形可达到完善的牙槽裂修复。  相似文献   
2.
胸骨肿瘤CT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胸骨肿瘤临床CT诊断和检查意义。方法搜集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2例胸骨肿瘤CT资料,其中转移瘤17例(肺癌转移15例;乳腺癌转移2例)、骨髓瘤2例、软骨肉瘤1例、骨肉瘤1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结果局部骨质破坏(囊状膨胀性、溶骨性和混合性骨破坏3种),其中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例(骨化性纤维瘤),溶骨性骨破坏16例(肺癌转移15例、骨肉瘤1例),混合性骨破坏5例(软骨肉瘤1例、骨髓瘤2例、乳腺癌转移2例)。胸骨处软组织肿块18例,胸骨前胸壁肌、皮下脂肪和胸骨后脂肪间隙浸润13例。结论胸骨肿瘤以转移瘤多见,CT检查对胸骨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SARS流行株M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测定广东省不同流行时期13份SARS病毒(SARS CoV)标本的M基因序列,通过分析该基因序列的变异情况,初步了解广东省SARS病毒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变异。方法:提取病毒RNA,用M基因特异引物进行RT-PCR,将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13份标本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很高,为99.7%~100%,M基因核苷酸序列只在2个位点(80和203位)发生变异,1株80位点的变化引起编码的氨基酸从苯丙氨酸(F)变为半胱氨酸(C),3株203位变化为无义突变。结论:M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不大,初期和后期M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流行高峰期的毒株相差1个碱基,但氨基酸序列相同;从香港感染病人分离的1株病毒M基因与广东本地感染分离株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组织中MMP1、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 (MMP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1 )的表达 ,为肝纤维化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 -过氧化酶联接法 (S- P法 )检测70例肝纤维化组织中 MMP1 、TIMP1 的表达。结果:(1) TI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强 ,并且呈正相关关系 (r=0 .92 74 ,P <0 .0 1)。 (2 ) M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无明显变化 ,无相关关系(r =0 .2 181,P >0 .0 5 )。 结论:TIMP1 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随纤维化发生、发展阳性表达增强。从分子水平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病变进行评估 ,为早期诊治肝纤维化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全肝MR灌注成像(MRPI)早期监视兔肝VX2瘤经皮酒精注射(PEI)疗效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只,经开腹手术于肝内注射VX2肿瘤细胞悬液0.1ml,分别在种瘤后第2、3周进行MRT。WI、T2WI检查监视肿瘤生长情况。在种瘤后第3周时,于CT引导下,于肿瘤一侧的早期强化最明显处注射无水乙醇1.0ml,治疗1周后应用MRPI观察治疗效果。灌注参数包括:对比剂到达时间(T0)和最大上升斜率(ss),应用t检验比较治疗区与肿瘤未治疗区的灌注参数。结果10只兔肿瘤均种植成功,第3周时肿瘤直径(2.6±0.6)cm。治疗过程中3只兔死亡,PEI治疗1周后的治疗区呈无或低度强化。肿瘤未治区与治疗区的11D分别为(16.0±1.2)、(50,8±5.9)S,ss分别为38.9±2.2、6.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8、-39.6,P值均〈0.05)。常规T1 WI、T2 WI无法清晰显示治疗区与未治疗区的差异。结论全肝MRPI可以较敏感的早期监测PEI疗效,早期强化的消失可作为PEI治疗有效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FK506缓释膜应用于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普乐可复(prograf,FK506)缓释膜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异体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中局部应用FK506缓释膜,分别于术后4、8、12周对移植物行大体和光镜观察,及轴突图像分析、移植神经电镜检查、小腿三头肌肌湿重比较、患肢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C组(应用FK506缓释膜)的神经生长最好,基本与D组(自体神经移植)相同,B组(经预处理异体神经移植)次之,A组(新鲜异体神经移植)最差。经过对肌电图、轴突计数、肌湿重的统计学分析,C、B、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FK506缓释膜有助于减轻同种异体神经的免疫排斥反应,为神经再生创造良好条件;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中应用FK506缓释膜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7.
血液白细胞图象的计算机自动分割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提出了一套血液白细胞图象的计算机自动分割方法。实际测试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且有效。单个白细胞检出成功率达96%,区域分割吻合率平均达94%,现已将该方法装入作者研制的白细胞自动分类识别LEUK分析系统的分割模块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小鼠树突状细胞在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分布特征及上皮型钙黏附分子(E-cadher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以探讨E-cadherin和ICAM-1在树突状细胞迁移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征;分析E-cadherin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的树突状细胞在黏膜免疫模型小鼠中,主要分布于肠系膜淋巴结、回肠集合淋巴小结、胃和空回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其ICAM-1表达明显增高,E-cadherin表达下调,分别与对照组数密度和面密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树突状细胞迁移运动过程中,E-cadherin和ICAM-1黏附分子可能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淋巴细胞归巢的通路.方法 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 位于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周围有网状纤维支架,在二者相临近部位有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结论 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之间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为细胞的居留和迁移提供结构支持和适宜的微环境,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通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的全长编码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进行表达纯化,观察重组环子孢子蛋白对肝细胞的结合能力,探讨其作为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分子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3D7株环子孢子蛋白的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扩增出CSP的全长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到载体pGEM-T中,通过基因测序加以证实;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在大肠杆菌BL21中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2+螯合柱亲和纯化,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B)对纯化的融合蛋白进行免疫反应性检测;采用免疫组化(IHC)技术观察重组环子孢子蛋白对不同组织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成功扩增到1263 bp的全长CSP基因,该基因在原核系统中经诱导表达出一相对分子质量(Mr)约62×103大小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Ni2+亲和柱纯化获得重组CSP融合蛋白;WB表明,重组CSP融合蛋白能被疟原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重组CSP融合蛋白能够与肝癌和正常肝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与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则未见反应。结论CSP是疟原虫子孢子表面主要的蛋白,重组环子孢子蛋白作为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分子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