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以胸廓径线、体表面积、胸围、胸部身体的厚度预测心脏体积方法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用X线平片进行心脏径线的测量 ,用逐步回归法得出以胸廓径线、体表面积、胸围、胸部身体的厚度预测个体心脏体积的回归方程 ,并比较它们的准确性和精确度。结果表明 :四种方法都可以用来预测个体心脏体积 ,但后两种方法精确度较前两种方法高。认为利用胸围、胸部身体的厚度预测心脏体积的方法较为简便、经济、又不失其可靠性和精确度 ,在大规模普查中筛选心脏疾患的对象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注射液进行溶血试验是观察药物是否引起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反应,以判断该药是否适宜于血管内使用。溶血试验是注射液的一项很重要的特殊安全性检查。  相似文献   
3.
组织交叉反应(tissue cross reactivity,TCR)是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过程中临床前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TCR试验的目的是发现单抗药物和靶抗原以外表位结合,为体内试验毒副作用的监控提供参考。按照FDA、EMA和CFDA要求,TCR需在新药临床申请Ⅰ期临床试验前完成。近年随着单克隆抗体研发由鼠源型向全人源化单抗的转变和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在很多技术环节上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的经验和近年来国内外组织交叉反应研究的进展,探讨并总结单抗药物研发中TCR试验中的相多路径体系技术难点的探索和研究经验,期望能为进一步提高我国TCR试验质量,并增加TCR试验对体内毒理学评价及安全用药的参考价值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的MRI影像表现及其与脑胶质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4(IL-2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纳入研究组,以79例因脑出血行开颅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分析研究组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并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检测2组患者中IL-17、IL-24、VEGF、GFAP表达的差异性,应用Speraman等级相关分析IL-17、IL-24、VEGF、GFAP表达与MRI表现的关系。结果脑胶质瘤位于大脑半球者65例(95.59%),脑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者3例(4.41%)。66例(97.06%)表现为T1WI低、T2WI混杂信号伴周围中—重度水肿,2例(2.94%)表现为T1WI稍高、T2WI混杂信号;肿瘤内出血31例(45.58%),无出血37例(54.42%);2例(2.94%)表现为轻度水肿,2例(2.94%)表现为中度水肿,64例(94.12%)表现为重度水肿;44例(64.71%)脑胶质瘤内见流空血管影,脑胶质瘤生长速度快,瘤体均较大,最大截面为0.7 cm×1.2 cm~10.3 cm×9.6 cm,形态不规则。DWI呈弥散受限改变66例(97.06%),无弥散受限2例(2.94%);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59例(86.76%),不均匀9例(13.24%);59例(86.76%)呈花环状或花瓣状明显强化,环壁部分呈栅栏状,9例(13.24%)呈轻度结节状强化。IL-17、VEGF在对照组中不表达,研究组IL-17、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IL-24、GFAP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ra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IL-24、GFAP表达阳性率随脑胶质瘤分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呈显著负相关(r=-0.711、-0.577,P<0.05);IL-17、VEGF表达阳性率随脑胶质瘤分级升高呈上升趋势,以Ⅳ型胶质瘤表达最高,呈显著正相关(r=0.670、0.614,P<0.05)。结论脑胶质瘤MRI表现具有瘤体大、累及脑叶多、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水肿明显的特点,肿瘤组织中IL-17、IL-24、VEGF、GFAP的阳性表达能够反映脑胶质瘤分级程度。  相似文献   
5.
1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早中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本组行UKA共217膝的临床结果,对早中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男46膝,女171膝,平均年龄65.3岁。术前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201膝,骨坏死16膝。结果术后平均随访5.8年,患者满意率87%,疼痛缓解率93%,膝活动度123°,HSS评分92分。所有病例无临床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全膝关节置换翻修3例:1例假体松动、1例假体周围感染、1例对侧间室骨关节炎。Oxford半月板衬垫脱位2例,手术更换大号半月板衬垫。另有对侧间室骨关节炎1例未进行翻修。结论膝关节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中短期疗效满意,但存在特有并发症,应严格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操作原则及技术,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植骨并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症状性双节段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治疗的12例有临床症状的双节段腰椎峡部裂患者,采用JOA腰痛评分标准、Smiley-Webster功能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aillard指数综合、Lenke脊柱植骨融合评价标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术后JOA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aillard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miley-Webster功能评分结果:优8例,良3例,可1例。Lenke评价植骨融合结果:A级20个节段, B级4个节段。结论腰椎后路峡部植骨或椎体间融合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治疗症状性双节段峡部裂的有效方法,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a SAH患者,根据有无DCI把患者分为DCI组和无DCI组,测定血清IMA,同时使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CA),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血清IMA。结果在7~10天时间段VMCA和血清IMA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1~6天、7~10天、11~14天时间段,VMCA比较、血清I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CI组的CVS发生率高于无DCI组,并且DCI组的血清IMA水平高于无D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预后不良组的血清IMA[(64. 28±5. 94) U/ml]高于预后良好组[(45. 46±5. 72)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IMA水平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密切相关,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a SAH后脑缺血情况,对血管痉挛相关的DCI评估有重要价值,并且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对腹外疝所致肠梗阻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嵌顿性腹外疝所致肠梗阻的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4例嵌顿性腹外疝所致肠梗阻的螺旋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所有肠梗阻病例均观察到疝囊影,其中12例明确了疝的部位和种类,10例显示疝囊内存在肠管影,1例显示疝囊内有网膜存在,3例显示疝囊内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4例显示疝囊内肠管壁增厚(其中2例出现分层);显示腹腔肠管壁增厚2例,腹腔积液3例,肠扭转2例.结论 螺旋CT在确定嵌顿性腹外疝所致肠梗阻的位置、疝囊内容物种类、疝囊内及梗阻近端肠管的血液供应情况及其他并发症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波  池畔 《肿瘤学杂志》2009,15(2):101-105
腹腔镜手术由于技术上的特殊性,其手术并发症对于初学腹腔镜手术者来说是个难题。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为腹腔内出血,尤其是大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输尿管损伤,直肠损伤,直肠残端闭合不全或破裂,术后肠梗阻,尿滞留与性功能障碍等。具有娴熟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手术医生,在对解剖的深刻理解掌握和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清晰的解剖层面分离操作能避免多数术中大出血及重要组织脏器的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手术方式、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03年11月86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患者均在胆道镜的配合下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手术时间(120±50)min,失血量为(60±30)ml,进食时间为(48±8)h,下床活动时间为(48±8)h,术后住院时间为(5.5±1.5)d。无一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置T管引流46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40例。结论对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不管是采取T管引流或是一期缝合,只要掌握手术方式及适应证,腹腔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完全可行的。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