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治疗青年特发性气胸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谦  梅宏  刘迪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4):555-555
青年特发性气胸是自发性气胸的一种,称为“特发性气胸”是因为平时没有症状.常规检查也难以发现,但实际上都存在潜在性肺疾病.且易于复发。如果采用常规的保守治疗、胸腔穿刺术或胸腔闭式引流术.约25%的病人会反复发作,持续漏气最终需手术治疗。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对病人循环呼吸功能干扰大.故手术治疗气胸需慎重。但是随着电视胸腔镜(VATS)的使用和普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微创切除术后的复发与转移状况。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123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记录术后复发与转移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全部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165 min(60~43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95 ml(20~3 100 ml),术后共出现15例(12.2%)并发症。全部患者出院后均进行定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6~69个月),随访期间分别有36例(29.3%)患者出现复发,42例(34.1%)患者出现转移;其中,有16例(13.0%)患者同时出现复发与转移。同侧肺部(52.8%)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其次是纵隔淋巴结(38.9%),骨(28.6%)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对侧肺部(26.2%)、脑部(1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Ⅱ~Ⅲ期、纵隔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是患者出现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Ⅱ~Ⅲ期、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术后无放化疗是患者出现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NSCLC患者而言,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术后复发、转移主要发生在同侧肺部与骨,TNM分期、纵隔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术后放化疗与术后复发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龙谦  梅宏  刘迪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47-1049
目的探讨胸腔内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5例SFT患者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阳性发现;胸部CT提示为胸腔内巨大占位。术前行CT引导下穿刺,1例SFT,2例梭形细胞瘤,2例穿刺无阳性发现。所有患者均无石棉接触史,5例有临床症状。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围术期无死亡、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胸部X射线片或CT)5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生存良好。结论胸腔内SFT一般相对巨大,会产生压迫症状,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但因属于交界性肿瘤,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OMA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保存的42例经病理确诊为肺腺癌患者的癌组织样本及其癌旁组织(距离肿瘤边缘≥5 cm),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OMA1表达情况。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系NCI-H2009、Calu-3、SPC-A-1、A549及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OMA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OMA1过表达慢病毒及其空载慢病毒感染A549细胞,分为OMA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组(OMA1组)和空载慢病毒感染组(Vector组),另设置空白对照组(Blank组)。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JC-10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qRT-PCR法检测细胞中OMA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OMA1、cleaved caspase-3、OPA1以及细胞线粒体和胞浆中Cyt 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肺腺癌患者癌组织中OMA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  相似文献   
5.
罗猛  陈臣  刘迪  刘波  龙谦  胡剑  张庆斌  梅宏 《重庆医学》2017,(35):5000-5002
目的 比较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肋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疗效,以明确胸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2例肋骨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胸腔镜组16例行胸腔镜肋骨切除术,开胸组26例行开胸肋骨切除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和程度、术后活动情况、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满意度.结果 胸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总长度[(6.2±1.6) vs.(12±2.2)cm,P<0.05]、术后住院时间[(5.4±1.6)vs.(9.3±2.7)d,P<0.05]均明显小于开胸组;胸腔镜组术后第1、2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小值、术后第1~3天及术后第7天VAS最大值均低于开胸组(P<0.05);胸腔镜组术后第1、2天自主下床活动患者百分比及术后切口满意度均高于开胸组(P<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肋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切除术安全可行,且与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微创、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有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垃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使三叉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受到机械性压迫和牵拉,再在供养三叉神经的滋养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髓鞘营养代谢紊乱等诱因作用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及感觉根发生脱髓鞘性变,导致脱髓鞘的轴突与邻近无髓鞘纤维之间发生“短路”又转成传入冲动,再次传到中枢,使冲动迅速“总和”起来而引起疼痛发作。笔者临床治疗46例,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患者免疫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拟行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乌司他丁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0.9%氯化钠静脉注射;于麻醉诱导前(T0)、术后1 d(T1)、术后3 d(T2)和术后5 d(T3)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CD系列细胞检测玻片法测定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水平,计算CD4~+/CD8~+比值。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两组CD3~+、CD4~+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较T0时间点显著降低(P0.05);T2时间点:CD3~+、CD4~+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对照组较T0时显著降低(P0.05),且乌司他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时间点:乌司他丁组CD3+、CD4+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T1时间点乌司他丁组较T0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T1、T2、T3时间点较T0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乌司他丁组T1、T2、T3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胸骨肿瘤是一种少见疾病,约占胸壁肿瘸的20%,大部分胸骨肿憎均属恶性,原发或转移性肿瘤大多侵犯胸骨体或胸骨柄的下缘.  相似文献   
9.
巨大肺大疱因其所在区域未参与肺泡气体交换,导致患者通气/血流比值异常,从而引起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大疱破裂还可导致气胸或血气胸危及生命。巨大肺大疱与包裹性气胸不易鉴别。我科1999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共收治巨大肺大疱16例,就其诊断及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临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因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指物偏斜、站立不稳或倾倒)和植物神经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出汗、血压脉搏改变等);“假性眩晕”(昏晕)为自身或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较持续,但也可为阵发性,伴发症状较轻或不显,外物纷杂时症状加重。“动”的感觉是其和“头昏”的鉴别标志。笔者临床诊断治疗4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