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制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明胶微球(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gelatin microspheres,IGF-I-GMs),观察其一般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其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 )增殖的长期效应.方法 用乳化交联法制备IGF-I-GMs,观察其一般性质;ELISA 法测定IGF-I 的含量,计算微球包封率和载药率及体外释药特性.体外培养兔BMSCs,四唑盐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 )检测IGF-I 和IGF-I-GMs 梯度含量分别对BMSCs 增殖的长期效应.结果 ①所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平均粒径为(19.51±3.53)μm,冻干粉剂为黄白色粉末状,再分散性良好,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90ng/g 和89.0%,体外7d 内药物缓释87%;② IGF-I 和IGF-I-GMs 均明显促进BMSCs 增殖,IGF-I-GMs 较单独应用IGF-I 的效果更加显著(P < 0.05),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结论 IGF-I-GMs 冻干粉剂制备良好;IGF-I-GMs 在7d 内对IGF-I 有良好的缓释作用;BMSCs 形态和活性良好可以用于实验研究;IGF-I-GMs 与BMSCs 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促进BMSCs 增殖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IGF-I.  相似文献   
2.
<正>腮腺良性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其中80%为浅叶肿瘤[1],其中以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最为常见,目前手术治疗仍为临床腮腺良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2]。传统手术切口分离方便、术野清晰,适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和部分深叶肿瘤,但同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合螺旋式种植体的非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15例患者共38枚种植体植入非血管化髂骨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并对种植义齿修复后进行咀嚼效率的测定。结果种植体植入非血管化髂骨后稳定性良好,但2例下颌骨缺损较大的(>8 cm)病例,术后半年发现种植体骨界面有较明显吸收。种植义齿修复后,患者咀嚼效率接近正常,表明结合种植体的非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缺损,可早期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结论结合螺旋式种植体的非血管化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可以早期实现下颌骨的功能性重建,但大范围的下颌骨缺损不宜用此法修复。  相似文献   
4.
<正>腺样囊性癌(adenoma cystic carcinoma,ACC)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为24%,居首位。血管形成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生长的必备条件之一,新生血管不仅为肿瘤增殖细胞提供养分,而且是肿瘤细胞进一步侵袭、转移的重要途径。ACC可沿或围绕血管生长,晚期易血行转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微创治疗的应用及意义。方法根据血管畸形的不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平阳霉素注射微创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介导下的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及平阳霉素联合微创治疗等方法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综合方法治疗颌面部血管畸形总有效率为76.9%,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平阳霉素注射微创治疗组为72.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介导下的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组为77.8%,介入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及平阳霉素联合微创治疗组为8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大大减少组织创伤,简化治疗程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明胶微球(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gelatin microspheres,IGF-I-GMs),观察其一般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其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增殖的长期效应。方法用乳化交联法制备IGF-Ⅰ-GMs,观察其一般性质;ELISA法测定IGF-Ⅰ的含量,计算微球包封率和载药率及体外释药特性。体外培养兔BMSCs,四唑盐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MTT)检测IGF-Ⅰ和IGF-Ⅰ-GMs梯度含量分别对BMSCs增殖的长期效应。结果①所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平均粒径为(19.51±3.53)μm,冻干粉剂为黄白色粉末状,再分散性良好,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90ng/g和89.0%,体外7d内药物缓释87%;②IGF-Ⅰ和IGF-Ⅰ-GMs均明显促进BMSCs增殖,IGF-Ⅰ-GMs较单独应用IGF-Ⅰ的效果更加显著(P<0.05),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结论 IGF-Ⅰ-GMs冻干粉剂制备良好;IGF-Ⅰ-GMs在7d内对IGF-Ⅰ有良好的缓释作用;BMSCs形态和活性良好可以用于实验研究;IGF-Ⅰ-GMs与BMS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促进BMSCs增殖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IGF-Ⅰ。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β-防御素1(HBD-1)和β-防御素2(HBD-2)的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的病理组织类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BD-1和HBD-2的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的病理组织类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HBD-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组织类型、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HBD-2在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中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细胞的恶性程度的变化,HBD-2表达逐渐加强,而且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不相关(P〉0.05),但其表达在组织学分级高分化肿瘤组和低分化肿瘤组组间,TNM分期中Ⅰ期与Ⅱ期、Ⅰ期与Ⅲ期、Ⅰ期与Ⅳ期组间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D-1和HBD-2分别通过固有表达和诱导表达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明胶微球(GMs)复合物对兔下颌骨缺损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日本成年大耳白兔共27只,随机分成3组,各组均在一侧下颌骨体部制备一13 mm×6 mm大小的单侧皮质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区植入IGF-1/GMs复合物,对照组植入GMs,空白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术后4、8、12周每组各处死3只获取标本行大体解剖观察、X线、骨密度测定、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骨小梁百分比测定。结果 HE染色显示实验组骨缺损早期(4周)见少量不成熟骨小梁、胶原成分及大量新生血管;8周时,各组均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实验组骨小梁粗大,板层状排列,对照组骨小梁明显少于实验组;12周时实验组骨质基本接近成熟,与正常骨质无明显分界。实验组骨密度及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GF-1/GMs复合物能促进颌骨缺损早期修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颌髁突骨折采用钛板内坚固固定技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对36例髁突骨折采用耳屏前、颌后和下颌进路,应用钛板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复位后的固定,观察术后3个月时张口情况、咬合关系、X线表现。同时发现手术面神经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张口度及咬合关系均明显改善。X线显示:髁突骨折复位良好。面神经损伤中颞支损伤率为16.7%,下颌缘支的损伤率为8.3%。结论应用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行下颌髁突骨折的治疗是一种良好有效的方法,根据骨折部位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是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