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2例外伤性凝固性血胸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凝固性血胸(TCHT)的诊断、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12月~2006年10月该科收治的42例TCH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法治疗25例,行血凝块清除、纤维板剥脱术治疗27例。结果保守治疗治愈15例占60%。经治疗后所有病例伤侧肺复张均在95%以上。结论治疗方法不当、复查不及时、胸腔引流不通畅、对迟发性血胸的认识不足、被迫体位、呼吸动度受限是造成TCHT的常见原因。对于有手术指征而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人,应尽早手术,宜选择胸部前外侧切口,手术以肺能复张为准。  相似文献   
2.
患男性,52岁,因腹部肿块、腹痛、腹泻、体重减轻15个月入院,腹部肿块进行性生长,腹痛不定位,常为水样泻,入院前3个月腹块迅速生长,体重明显下降,病程中无肠道出血、梗阻等症状。查体t消耗性病容,淋巴结无肿大,无黄疸,心肺(一),腹膨隆,可触及巨大的囊实性包块,表面呈分叶状,活动度尚可,B超示肿块约50cm×30cm×20cm大小。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6个月,进行性腹部膨隆6月。出生后其父母发现患儿腹部炮满,之后腹部逐渐胀大,膨隆进行性加重,伴器闹、溢奶、大便灰白,时有发热,于 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病并发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5年收治的1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并发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在DSA下进行下肢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根据栓塞特点选择血栓抽吸、导管取栓、置管溶栓、球囊扩张等不同的治疗方法,下肢缺血改善后及时行心脏手术,术后服用华法林及控制心室率的药物。结果 本组13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下肢缺血均改善, 1例避免了膝上截肢,2例避免了截足趾。11例患者行心脏手术,二尖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 主动脉瓣置换3例,同期三尖瓣成形4例,左心房折叠3例,冠状动脉搭桥2例,均行左心耳闭合。本组中有38.5%(5/13)的患者合并脑梗塞,治疗中发生出血性脑梗塞2例,其中1例死亡。随访半年以上无栓塞事件发生。结论 接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过少可能是本组患者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对并发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应常规行头颅CT检查,警惕无症状脑梗塞的存在,预防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推荐在DSA下进行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左心耳血栓的术前诊断与术中情况多不相符。术中合理处理左心房、术后规范抗凝治疗及有效控制心室率可预防再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部外伤发生休克的原因,总结胸部外伤合并休克的诊断及救治经验。方法对我院1990年9月-2006年10月期间救治的48例胸部外伤合并休克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胸部外伤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以失血性休克为主者33例占68.8%,以心包填塞为主者6例占12.5%,以纵隔摆动为主者5例占10.4%,以心肌挫伤为主者4例占8.3%。死亡8例,颅脑损伤、呼吸及循环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强调B超及CT在诊断中的应用。在救治过程中强调综合性治疗,早期就应特别注重对肺功能的保护,预防ARDS。尽早实施各种救命性手术,妥善处理心包填塞、心肌挫伤、肺挫伤及颅脑损伤,正确处理胸腹多发伤,警惕迟发性血胸。  相似文献   
6.
1998年 12月我科收治 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 ,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 12d暴发肺炎及败血症 ,报告如下。患者男性 ,40岁 ,因发现HBsAg( )半年 ,伴乏力、纳差 1月入院。既往无慢性肝病史 ,无呕血及黑便史。查体 :无黄疸 ,心肺 (- ) ,肝脏不大 ,脾脏Ⅱ度肿大 ,腹水征 (- )。化验 :Hb12 6g·L-1,WBC3.5× 10 9·L-1,PLT6 9× 10 9·L-1;肝功能A级 (Child Pugh分级标准 ) ,AFP(- ) ,HBsAg、HBcAb及HBeAg均 ( ) ,抗HCV(- ) ;骨髓化验示各系增生活跃。胃镜检查见食管中下段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MVP)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研究组患者行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MVP及同期TVP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正中开胸MVP及同期TVP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记录术后疼痛情况,分析手术前后心功能情况,记录术后二尖瓣及三尖瓣残余反流情况,统计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研究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ICU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胸腔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的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2)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有差异(P <0.05),研究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VAS评分较对照组低,相对镇痛效果较好;(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2例主动脉夹层进行分析,22例患者均行腔内隔绝术,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结果:2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平均(88±26)min,术中失血量(70±30)ml。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微创、恢复快、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总结右腋动脉(RAA)直径分组标准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探讨如何依据此分组标准更合理地选择右腋动脉插管(RAAC)方法。方法 制定RAA直径分组标准,RAA直径≤6mm者为A组,≥10mm者为B组, 7mm~9mm者为C组。选择48例在我院心血管外科行孙氏手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在主动脉CTA上测量每例患者的RAA直径,并将其划分到相应的组别。依据患者RAA直径的不同组别,RAAC选择“荷包法”(PM)或“横切法”(CM)。分析RAAC并发症的原因,总结RAA直径分组标准在RAAC中的应用经验。结果 入选病例中RAA直径A组16例(33.3%),B组10例(20.8%),C组22例(45.9%)。RAA直径A组者,RAAC均采用CM,体外循环(CPB)均采用RAAC-FAC策略;RAA直径B组者,RAAC采用PM的插管成功率为90%(9/10),CPB均采用RAAC策略;RAA直径C组者,RAAC采用PM的插管成功率为45.5%(10/22),CPB采用RAAC策略的比例为36.4%(8/22),采用RAAC-FAC策略的比例为63.6%(14/22)。RAA直径C组的RAAC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9/22,40.9%),其中PM所致的RAAC并发症8例(8/22,36.4%)。结论 RAA直径A组者,RAAC直接采用CM;RAA直径B组者,RAAC优先采用PM;RAA动脉直径C组者,RAAC优先采用CM,CPB选择RAAC-FAC策略更为稳妥。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我科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1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探讨VSD RVOTS的病理解剖特征及手术切口的选择。结果本组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术。采用右房切口4例,右房及右室双切口10例。8例VSD用绦纶补片修补,6例直接缝合。4例以心包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术后未发现低心排及残余分流的病例,2例出现完全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VSD RVOTS应与法乐四联症及双腔右心室进行鉴别诊断,造成术前漏诊及误诊是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本组病例均为膜周部中小VSD,RVOTS绝大多数以肌性狭窄为主要改变。RVOTS轻者可经右房切口,但RVOTS严重者宜选择右室流出道纵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