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夹层相比颅外动脉夹层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既可以表现为缺血性 事件,也可以表现为出血性事件,多发生于年轻人。由于夹层发生部位、形成时机以及病变严重程度 不同,临床表现各种各样,影像学对于确诊动脉夹层至关重要。颅内动脉夹层易复发,且死亡率较高, 除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或随访观察外,对于症状较重或进展性动脉夹层患者,应 给予积极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MR三维颅内血管解剖成像(3D-IVAS)技术显示大脑中动脉(MC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接受3D-IVAS及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 MRA)检查的患者,共纳入274支MCA,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组197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烟雾综合征组23支、烟雾病组8支及正常组46支;对比3D-IVAS、3D-TOF MRA显示MCA效果评分,于3D-IVAS图像上测量各组MCA起始部血管外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3D-IVAS显示MCA的效果评分小于3D-TOF MRA(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动脉粥样硬化性烟雾综合征组、烟雾病组及正常组MCA外径分别为(2.87±0.56)、(1.99±0.50)、(1.97±0.74)及(2.75±0.43)mm,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6,P<0.01),且动脉粥样硬化性烟雾综合征组、烟雾病组均小于正常组及动脉粥样硬化组(P均<0.05)。结论 利用3D-IVAS技术可清晰显示大脑中动脉外廓,有助于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7-11/2008-3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10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121名正常健康成人对照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BsmAⅠ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分布差异。 结果:10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121名正常健康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STP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AD组m1,m2分别为:73.4%,26.6%,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3.1%,16.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²=6.134,P<0.05)。②GSTP1基因BsmAⅠ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AD组 m1/m1,m1/m2,m2/m2 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54.9%,36.3%,8.8%;70.2%,25.6%,4.1%;x²=6.062,P<0.05)。 结论:GSTP1的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介绍1.1首次发病患者男性,29岁,因"突发头痛2天"于2018年12月27日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就诊。患者于入院2 d前休息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右侧枕部为主,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严重时自觉难以忍受。本院门诊头颅CT提示:右侧小脑半球大片状低密度影,拟"头痛原因待查"收入院。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YP19基因的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 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102例AD患者与121名正常健康成人CYP19基因Mfe Ⅰ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基因型在AD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分布差异. 结果 (1)CYP19等位基因频率分布:AD组m1、m2分别为66.2%、33.8%,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1.0%、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96,P<0.05).(2)CYP19基因Mfe Ⅰ位点基凶型分布频率:AD组m1/m1、m1/m2、m2/m2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1%、44.1%、11.8%:65.3%、31.4%、3.3%;X2=12.384,P<0.05). 结论 CYP19基因多态性与AD的遗传易感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程分为2组:第一组104例全部行3D-DSA及2D-DSA检查并联合roadmap治疗,分析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及脑动脉狭窄在3D-DSA上的影像学表现,并与2D-DSA比较;第二组65例全部行2D-DSA检查并在roadmap指示下行介入治疗,与第一组3D-DSA检查并结合roadmap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果在诊断方面:3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和瘤颈判别上与2D-DSA比较,3D-DSA对动脉瘤准确率比2D-DSA高16.3%(7/43),对动脉瘤瘤颈的显示比2D-DSA高48.2%,对AVM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构筑显示方面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内斑块形态的显示3D-DSA比2D-DSA高30.7%,对血管狭窄率的精确测量3D-DSA比2DDSA高42.3%。在治疗方面:3D-DSA联合roadmap技术与2D-DSA联合roadmap技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与X射线曝光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oadmap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和X射线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2D-DSA相比,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X射线剂量、手术时间和X射线曝光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