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武鸣县手足口病病原学与流行特征,探讨不同优势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2—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病原学检测结果与手足口发病率、聚集性疫情、重症率、重复感染率之间变化关系。结果 2012—2014年武鸣县共报告手足口病12 653例,聚集性疫情151起,重症病例150例,重复感染1 493例。3年间优势病原不断变化,实验室累计诊断手足口病284例,其中EV71阳性142例,占50.00%,Cox A16阳性65例,占22.89%,其它肠道病毒阳性77例,占27.11%。3年间出现4个发病高峰,以EV71和其它肠道病毒为主。共出现3次聚集性疫情高峰,优势病原为EV71和Cox A16。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80例(占75.47%),Cox A16阳性12例(占8.05%),其它肠道病毒阳性14例(占9.40%)。报告重复感染病例1 493例,平均重复感染率为11.80%,重复感染率相对较高的是2012年第1季度(17.23%)和2014年第4季度(16.60%),2013年第3季度重复感染率较低(6.26%)。结论武鸣县EV71病毒隔年成为优势病原,构成比例越高,发病强度越大,聚集性疫情、重症病例、重复感染率也随之增加。武鸣县手足口病防控形势严峻,应继续加强病原学监测,根据病原学变化,及时调整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武鸣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8-2012年武鸣县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8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9.59/10万,5年间出现1个历时2年的流行期,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和春末夏初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为1.51: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14岁人群(82.78%),学生、幼托儿童是主要的发病人群;武鸣各镇均有疫情发生,暴发疫情发生具有该病的季节性特点,发生场所均为乡镇小学。结论武鸣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较高,建议做好适龄儿童麻疹一风疹一腮腺炎联合疫苗(MMR)接种,并进行腮腺炎疫苗的加强免疫,保证疫苗接种率和有效水平,在流行年期间或发生局部暴发时仍应开展以腮腺炎疫苗应急接种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接种对象重点是幼托儿童和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了解近年来广西武鸣县学校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学校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武鸣县学校传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武鸣县学校年均报告发病率1906.52/10万,高于全县年平均发病率(X^2=3616.54,P〈0.01),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呼吸道传染病中的各型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以及接触传染病中的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为主。各类学校传染病构成与发病率不同,发病率从高至低依次是托幼机构、高中学校、小学学校、初中学校,各类学校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94176.71,P〈0.01)。结论学校是传染病疫情的高发场所。学校要落实好晨检制度、消毒、隔离措施和提高教师及保育人员知识;有计划地开展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二类疫苗的接种,加大健康宣教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武鸣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规律与特征,提出防控应对策略。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武鸣县2004-2011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武鸣县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起,以传染病突发事件为主(70.83%),其中又以流感、流腮、水痘、风疹和手足口病最为常见;食物中毒5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20.83%。学校和托幼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6.96%。学生和幼托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占总发病数97.48%。事件发生有较明显季节性,呈双峰分布,3~6月及9~12月为事件高发期。结论武鸣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应进一步加强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重点放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流感、水痘、流腮、风疹等疫苗接种工作,加强手足口病监测与预警,及时处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乙类传染病的分布、演变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0-2006年武鸣县各年的疫情报表进行统计,归类与分析。结果武鸣县1980-2006年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明显下降,尤其有免疫手段的传染病下降最为明显,90年代后白喉、脊髓灰质炎百日?己无病例发生。麻疹、乙脑、流脑发病率分别下降至0.57/10万、0.07/10万和0.02/10万。新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后,传染病种类的分类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的淋病发病率居首位,传染性肝炎、肺结核居第2、3位,艾滋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结论武鸣县经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如淋病、梅毒、艾滋病;肠道传染病如传染性肝炎、痢疾;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等是当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不可忽视的病种,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南宁市武鸣县儿童多次罹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预防控制手足121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9--2012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县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手足口病的个案数据,筛选多次感染病例,计算发生率,分析发病特点。结果武鸣县2009--2012年报告手足121病12361例,其中1268名患者多次感染,多次感染的发生率为10.25%。在多次感染的病例中有9例为重症病例,其中初次感染重症病例占7例。多次感染发病平均间隔10.18个月,发病时间分布规律与总发病水平相关(r=0.87,P〈0.01)。发病平均年龄2.28岁,3岁以下儿童占78.68%;男女发病比为1.75:1。散居儿童占64.38%,但随着重复感染次数的增加,幼托儿童发病构成比也逐次增加(x。=204.51,P〈0.01)。全县各乡镇均有多次感染病例分布,相对高发的是城厢镇、双桥镇、宁武镇、陆斡镇、两江镇、仙湖镇。结论武鸣县儿童多次罹患手足12I病存在明显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应加强托幼机构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促使民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8.
2006-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显示,当地人群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46.65%,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39%、0.71%、0.39%、25.71%和45.49%。华支睾吸虫已成为优势虫种,应继续加强宣教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