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6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三种TOF法MRA的图像质量,以及不同成像技术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用静脉囊镶嵌法将18只犬制成三种类型(单侧型、分叉型、末梢型)颈总动脉囊状动脉瘤模型,术后2周分别进行IADSA、2DTOF、单层块3DTOF、薄块多层重叠技术(MOTSA)MRA检查。结果:以IADSA图像为标准,2DTOF、单层块3DTOF、MOTSAMRA都能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类型、大小、瘤颈、瘤体伸展方向。其中以MOTSAMRA图像最具评价能力,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类型、瘤颈优于2DTOF、单层块3DTOF,不足之处图像有层块梯阶样伪影。三种TOF成像技术对动脉瘤内缓慢血流、湍流、血栓、大动脉瘤有不同程度的信号丢失。结论:三种TOF法成像技术中,MOTSA技术最有利于作为临床3DTOF法MR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常规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椎动脉数字减影(DSA)、桥小脑角池充气与椎动脉插管造影CT同层动态扫描结合起来,自1989年起对36例患者进行检查,全部病例都能清楚地显示面神经自脑干至内听道受动脉血管压迫的情况。责任血管系小脑下后动脉(55.6%),小脑下前动脉(44.4%),内听动脉(25.0%),椎动脉(11.1%)。36.1%病例有二条以上责任血管。其对面神经的压迫为1点占22.2%,2点占38.9%,3点占25.0%,伴行压迫占13.9%。85.7%的压迫点在面神经出根区,14.3%在内听道口附近。24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所见与影像学研究结果相符。术后面肌痉挛消失23例,显著进步1例,无1例死亡。本文报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的动脉分布及对面神经的压迫情况,对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及桥小脑角区其他手术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报告15例颅内脂肪瘤的MRI表现,特征为:最好发于胼胝体处,次为四叠体池和/或小脑上池、基底池、侧裂池等。T1加权象呈高信号,T2加权象上高信号逐渐衰减,增强无强化。测量还发现,颅内脂肪瘤T1、T2值与皮下脂肪相仿(P>0.05)。  相似文献   
4.
MOTSA MRA成像参数影响图像质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MRA MOTSA成像参数的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1993年1月至1994年共栓塞治疗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其中髓内 AVM 3例,1例位于颈段,2例位于胸段;1例为球型,2例为幼稚型;硬脊膜下髓周 AVF 3例均位于圆锥马尾部,其中(?)型1例,(?)型2例,6例中,5例完全闭塞,治疗后病情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部分栓塞,症状无明显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2~20个月,3例髓周 AVF 基本恢复正常,3例髓内 AVM,也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我们认为栓塞治疗对难以手术的髓内 AVM,(?)型和(?)型 AVF 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静脉球瘤的DSA表现及术前栓塞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颈静脉球瘤的DSA表现,评价栓塞治疗的作用。材料和方法:患者5例(男性3例,女性2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并造影;栓塞剂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和/或真丝线段,分次缓慢注入栓塞材料,栓塞过程中监测肿瘤血管及供血动脉闭塞情况。结果:5例颈静脉球瘤。DSA动脉期表现为颈静脉孔、乳突区或后颅凹大片血管团块影,其间血管婉蜒迂曲,颈外动脉之咽升动脉、耳后动脉、枕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颈内动脉脑膜垂体干、椎动脉之脑膜支、小脑后、前动脉可参与供血。实质期肿瘤呈湖状、巢状染色。静脉期2例肿瘤较大者见粗大的引流静脉丛向下引流至颈内静脉。栓塞后肿瘤的供血动脉大多被栓塞,肿瘤染色明显减少或消失。栓塞术后7天内行手术,肿瘤完全或大部分切除。结论:DSA是显示颈静脉球瘤供血动脉的最佳方法,根据DSA表现,可以准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术前栓塞为手术切除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选择临床高度怀疑颅脑和椎管内占位病变,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阴件者,或MRI检查所见,病变轮廓和范围不明确者,病灶与周围水肿不易区分者,及占位病变定性有困难者,共77例。作钆-二乙撑三胺五乙酸(Gd-DTPA)增强成像。注射Gd-DTPA后有助于①显示原来T_1和T_2加权图像都不能显示或显示不全的病灶,包括等信号病灶和小病灶,占本组病例的16.9%,其中9例得到肯定诊断;②更好地区别肿瘤和水肿组织;③协助区别良、恶性病变;④可省去T_2加权成像,故有利于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8.
探讨血管内治疗对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动脉途径,用可脱球囊导管进行栓塞治疗。结果:38例患者中有36例栓塞成功,其中34例患者瘘口完全闭塞。36例患者中有32例于栓塞后保留颈内动脉,4例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术后36例患者的海绵窦综合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例患者曾行经静脉途径可脱球囊栓塞治疗,但由于海绵窦内分隔的阻挡作用,球囊不能进入海绵窦及其瘘口附近而告失败。2例患者由于球囊早脱并移位于大脑中动脉分支血管内,导致患者发生失语和一侧肢体偏瘫。结论:血管内可脱球囊栓塞治疗直接型颈脉海绵窦瘘,其瘘口闭塞率高,死亡率低,是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肿块抽吸活检58例。其中胸部32例,腹部20例,骨骼9例.穿刺结果恶性病变10例,良性病变12例,正常1例,假阴性5例。穿刺诊断准确率为89.7%。发生气胸和肺内少量出血各1例.文内对穿刺技术方法和临床价值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征象,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32例,26例作CT检查,30例作MRI检查。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多于脑外。CT平扫病灶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MRIT2WI常显示海绵状血管瘤核心为混杂高信号,周边有一圈环状低信号。结论:MRI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能全面提供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