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导引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8例Ⅲ~Ⅳ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联合治疗组43例57个病灶接受CT导引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联合同步支气管动脉内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GP),方案灌注化疗2~4个周期;灌注化疗组65例患者74个病灶仅接受支气管动脉内GP方案化疗2~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3、6、12个月的总缓解率分别为8.8%、56.1%、63.6%、84.0%和2.7%、21.%、41.9%、4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和6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3 d和42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导引下125Ⅰ粒子植入的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咯血、放射性粒子游走和胸腔积血,灌注化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患者可以耐受,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患者各化疗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引下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TA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输注治疗糖尿病足(DF)的方法并观察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自愿接受PTA联合APBSC移植的DF患者进行细胞动员5~7d;采用CS-3000单个核细胞分离机采集MNC,总采集量在90~145ml。局麻下行双侧肢体动脉DSA检查,对狭窄或闭塞血管PTA后经导管注入APBSC悬液。结果治疗后3~14d,ABI增加总效率86.67%。9例9只患肢的溃疡面改善总有效率为77.78%。3例坏疽1例愈合,1例好转,1例行截趾术,切口一期愈合。结论 PTA联合APBSC移植治疗DF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CT导引下125 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恶性骨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在恶性骨肿瘤中的治疗价值。资料与方法在CT导引下对19例25个恶性骨肿瘤病灶进行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术,术后观察患者病灶影像学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恶性骨肿瘤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4.7%(18/19),术后1、2及6个月病灶影像学观察结果显示25个恶性骨肿瘤病灶中,明显缓解(OR)2个,部分缓解(PR)15个,轻度缓解(SD)7个,无效(PD)1个,总缓解率(OR PR)为6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恶性骨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中的作用与技术优势.方法 收集无法手术根治而行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患者45例51个病灶57例次.术后1、2、6个月复查CT,了解病变进展情况.结果 粒子植入术均一次成功,总有效率达74.5%,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CT扫描显示粒子在瘤体内分布满意者50例次,其余7例次CT扫描显示粒子分布欠满意,包括粒子相互重叠、位置过于靠近病灶边缘、较大的放射冷点等,术后1、2、3个月复查CT,CT横断图像均可准确显示粒子在瘤体内外的分布、评价粒子精确位置、间距以及粒子与瘤体、瘤周组织关系、肿瘤体积变化及内部结构坏死液化情况,但对粒子准确计数尚需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和定位片.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CT在粒子植入术前治疗计划制定、术中精确引导、术后质量验证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和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穿刺治疗肝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例肝囊肿患者进行CT引导下穿刺抽液配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囊腔均明显缩小,约为术前1/3~1/4大小,所有病例均未发现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穿刺抽液配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肝囊肿创伤小、疗效显著、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常见并发症,探讨用Angiotech活检针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CT导引下用Angiotech BiopinceTM全自动活检针经皮肺穿刺活检56例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结果 56例经皮穿刺活检均获得成功.以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100%,术后出现出血6例(占10.7%),气胸9例(占16%).结论 CT导引下用Angiotech BiopinceTM全自动活检针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迅速、安全、准确、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对糖尿病继发肢体动脉闭塞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最终多导致截肢,预后很差。目的:以血管成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3个月后行血管造影评价效果。方法:确诊症状严重伴有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病变的FontainIV期糖尿病足40例52条患肢,对照组12例患者18条患肢给予单纯介入治疗,实验组28例34条患肢给予介入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导管灌注及溃疡周围注射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肢冷感、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持续改善,患肢皮温、踝肱指数值及跛行距离均增加。治疗3个月后复查造影,新生血管增多,溃疡逐渐愈合或缩小,输注前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说明采用血管成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方法可行、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金纳米棒制备过程中加入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可促进棒状金纳米颗粒的形成,保证金纳米棒良好的分散性,但也会产生一定毒性。目的:评价表面修饰后金纳米棒的生物相容性。方法:运用种子介导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以改良后的奥伯法对其表面进行二氧化硅修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将修饰后的金纳米棒配制成不同浓度(60,45,30,15μmol/L),分别与肝癌bel-7402细胞及胃癌MGC-803细胞孵育,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毒性级别。结果与结论:表面修饰后的金纳米棒分散性好,其特殊的光学性质未有改变,分别在500,825nm处有强吸收峰。不同浓度金纳米棒处理后,肝癌bel-7402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在95%-100%之间,胃癌MGC-803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在99%-103%之间,两组细胞的毒性评级均为0级或1级,无细胞毒性。表明经二氧化硅表面修饰后的金纳米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数字X线摄影(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K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TKA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评估图像质量,统计骨性关节疾病导致畸形的相关性,比较手术前后患者重力垂线与下肢力线夹角、机械轴偏距(MAD)、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mLDFA)、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MPTA)及胫骨角。结果 DR双下肢全长拼接摄影结果显示畸形类型:膝内翻畸形38例(47.50%),膝外翻畸形31例(38.75%),无合并内外翻畸形11例(13.75%)。术后测量结果显示无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各指标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内翻畸形患者下肢力线与重力垂线夹角为(2.91±0.05)°,MAD在膝关节中心内侧(12.98±2.56) mm, mLDFA明显减小而MPTA、胫骨角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外翻畸形患者下肢力线与重力垂线夹角为(2.92±0.06)°,MAD在膝关节中心内侧(4.85±1.06) mm, mLDFA明显增大而MPTA、胫骨角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0.
背景:金纳米棒制备过程中加入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可促进棒状金纳米颗粒的形成,保证金纳米棒良好的分散性,但也会产生一定毒性。 目的:评价表面修饰后金纳米棒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运用种子介导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以改良后的奥伯法对其表面进行二氧化硅修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将修饰后的金纳米棒配制成不同浓度(60,45,30,15 μmol/L),分别与肝癌bel-7402细胞及胃癌MGC-803细胞孵育,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相对增殖率,细胞毒性级别。 结果与结论:表面修饰后的金纳米棒分散性好,其特殊的光学性质未有改变,分别在500,825 nm处有强吸收峰。不同浓度金纳米棒处理后,肝癌bel-7402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在95%-100%之间,胃癌MGC-803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在99%-103%之间,两组细胞的毒性评级均为0级或1级,无细胞毒性。表明经二氧化硅表面修饰后的金纳米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