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普遍应用于胆系结石的治疗,本Meta分析比较了三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即LCBDE+LC、术前ERCP(PreERCP)+LC、术中ERCP(IntraERCP)+LC。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查找1990—2019年关于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提取数据,采用Stata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计算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用于预测各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石清除率,病死率,胰腺炎、胆漏、出血,以及中转开腹率。结果 共有19篇RCT研究纳入分析,共计2 62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结石清除率:IntraERCP+LC优于LCBDE+LC、Pre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死率: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炎:PreERCP+LC的发生率高于LCBDE+LC、Intra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出血: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胆漏:LCBDE+LC的发生率高于PreERCP+LC、Intra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转开腹率:PreERCP+LC与IntraERCP+LC、LCBDE+LC与IntraERCP+L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CBDE+LC发生率高于PreERCP+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LC、PreERCP+LC、IntraERCP+LC三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IntraERCP+LC的结石清除率最高,LCBDE+LC的胆漏风险较大,而PreERCP+LC的胰腺炎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正常乳腺组织与其表现扩散系数值(ADC)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同时行乳腺X线摄影及乳腺MRI检查的78例女性患者,根据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将乳腺分为四型:致密型(9例),多腺体型(27例),少腺体型(26例),脂肪型(16例)。乳腺X线摄片体位为头尾位及内侧斜位片,MRI检查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扩散敏感因子b=800/mm2。分别测量各组乳腺的ADC值并做统计。结果各组ADC均值中致密型(1.5±0.0006)×10-3 mm2/s ,多腺体型(1.7±0.0005)×10-3 mm2/s ,少腺体型(1.7±0.0004)×10-3 mm2/s ,脂肪型(1.1±0.0005)×10-3 mm2/s,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317,P<0.01);其中致密型与多腺体型间,致密型与少腺体型间,致密型与脂肪型间,以及多腺体与少腺体型间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腺体与脂肪型间和少腺体型与脂肪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类型正常乳腺与其组织的ADC值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黄妮 《家庭中医药》2006,13(3):26-26
人老了,身体内的器官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正常的老化过程中,眼睛也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而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但如果你能知道一些预防的方法,便可以改善这种情况。老年读者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4.
患者的维权和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医院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患者在花钱治疗的同时,也在评估其所得到的医疗服务是否规范,当患者的期望效果不能如愿时,对医院的投诉就随之而生了.所以医患矛盾随之增加,现分析医患矛盾和纠纷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和对策,减少和杜绝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超声成像新技术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及超声弹性成像已广泛运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现就其在乳腺癌诊疗中的优缺点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焦孔素家族介导的炎性细胞死亡方式,能够促进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活化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的NK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群发挥调控免疫抗肿瘤作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严重、最恶性的胶质瘤,被诊断GBM的患者中位生存期<2年,并且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导致药物难以抵送至脑部从而影响药物抗GBM的作用。因此探索新的措施及机制来治疗GBM是十分重要的。GBM具有复杂的TME,其TME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群,然而这些免疫细胞群往往受到GBM的影响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细胞焦亡作为一种能够激活免疫的细胞死亡方式,具有活化机体的免疫帮助逆转TME免疫抑制的作用。本综述以细胞焦亡为出发点阐述细胞焦亡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细胞焦亡如何影响GBM的TME的免疫细胞群以及细胞焦亡途径在GBM治疗中的药物研究新进展,为未来临床治疗GBM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曲线(TIC)类型和弥散表观系数(ADC)值在乳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4年5月间经病理证实的107例乳腺疾病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灶进行TIC类型分析及其ADC值的测量,并与对侧乳腺的相应正常区域做对照,探讨TIC类型与ADC值在乳腺癌病理分级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08个乳腺病灶经病理证实良性病变49例,恶性病变59例,其中36例具有病理分级。良性病变曲线分布Ⅰ型33例、Ⅱ型8例、Ⅲ型8例,恶性病变曲线分布Ⅰ型12例、Ⅱ型14例、Ⅲ型33例,乳腺癌Ⅰ级8例、Ⅱ级21例、Ⅲ级7例,TIC类型分布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病理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乳腺与不同病理分级乳腺癌ADC值多组间两两比较,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89±0.061)×10-3 mm2/s,乳腺癌病理组织Ⅰ级为(1.09±0.122)×10-3 mm2/s,乳腺癌病理组织Ⅱ级为(0.579±0.067)×10-3 mm2/s,乳腺癌病理组织Ⅲ级为(0.203±0.648)×10-3 mm2/s,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与其呈负相关(r=-0.969,P=0.000)。结论 TIC类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乳腺癌的ADC值可以预测乳腺癌的恶性程度,但MR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对乳腺癌病理分级的预测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AIMS65与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于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死亡、再出血、输血及内镜下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486例UGIB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AIMS65与Blatchford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利用受试者...  相似文献   
9.
黄妮  唐科  陈薇 《华夏医学》2023,(5):179-185
肝细胞癌(HCC)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存在死亡率高、预后差等问题,因此寻求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的新成员之一,相关受体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是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潜在靶点。近年来,基于TRAIL受体激动剂及其联合治疗策略已经投入临床HCC的治疗,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预期。但随着HCC耐药的发展,针对现有机制的TRAIL受体激动剂似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深入探寻HCC耐药机制及其新的联合治疗策略,对于HCC治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对TRAIL在发挥治疗HCC中涉及的相关机制尤其是相关耐药机制以及近年临床上使用的TRAIL受体激动剂联合用药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黄妮 《基层医学论坛》2016,(21):2957-2958
目的:探讨纯针灸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13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别采用纯针灸治疗(观察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42例(61.8%),好转25例(36.8%),总有效率98.6%;对照组治愈39例(57.4%),好转24例(35.3%),总有效率9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纯针灸方法与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上无明显区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采用针灸治疗是快速恢复健康、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治疗费用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