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MR诊断创伤性脑损伤(TBI)的价值,探讨TBI患者MR一站式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260例TBI病例进行MR序列组合扫描,包括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LASH)、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比较MR序列组合和CT对各种类型TBI诊断的差异。结果脑实质内出血61例,MR显示61例,CT显示53例;硬膜下出血55例,MR显示55例,CT显示49例;硬膜外出血45例,MR显示45例,CT显示40例;脑挫(裂)伤35例,MR显示35例,CT显示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MR显示31例,CT显示3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9例,MR显示29例,CT显示5例。MR序列组合准确显示病变256例,CT为209例,两者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R序列组合总体诊断敏感性高于CT。结论 MR序列组合(FLASH\FLAIR\T1WI\T2WI)诊断创伤性脑损伤明显优于CT,可列为TBI常规检查方法,实行TBI一站式诊断。  相似文献   
2.
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外伤性脾破裂并休克的患者行急诊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后临床效果及CT扫描复查检塞后的脾脏变化。结果:除2例造影证实是脾蒂断裂伴脾广泛撕裂伤行脾动脉主干检塞后再中转开腹脾切除抹处理外,其余10例均行单纯检塞治疗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CT扫描证实残脾血供良好。结论:脾动脉检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有效、安全、快速、损伤和可保留脾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骨盆骨折并大出血急救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搜集19例骨盆骨折并发盆腔大出血休克的患者,男11例,女8例,年龄18-46岁,平均28岁。术前血压为(40-90)/(0-60)mmHg(1mmHg=0.133kPa) ,急诊行出血动脉和(或)髂内动脉主干栓塞术,其中2例伴有脾破裂患者同时行脾动脉栓塞术。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外科处理,结果 15例患者可见明显的对比剂外溢,出血动脉内髂内动脉主干3例,臀上动脉5例,阴部内动脉或闭孔动脉7例,2例表现为髂内动脉分支中断,2例血管造影未见明显阳性表现。全部19例均在1h内完成栓塞治疗,术后24h内全部患者血压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90-120)/(60-90)mmHg]。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并发症。1例于血压稳定后膀胱直肠手术修补时死亡,3例于72h内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结论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骨盆骨折大出血的1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急救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选自 1999- 0 2~2 0 0 4 - 0 2间 ,应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5例患者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急性期 6例。术前Hunt分级 :1例为Ⅳ级 ,5例Ⅲ级 ,9例为Ⅰ~Ⅱ级。结果  10例完全栓塞 ,5例部分栓塞。无手术死亡 ,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左侧下肢轻偏瘫 ,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5例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拒绝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治疗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应用急诊介入治疗的抢救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保守治疗的抢救成功率(76.00%)(P0.05);治疗组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P0.05);治疗组行急诊介入治疗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病例明显比对照组保守治疗的病例少(P0.05)。结论对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能够快速控制出血,及时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抢救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DSA、B超等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总结肿瘤在动脉期及门脉期的各种强化特征。结果 56例共发现88个病灶。平扫发现病灶71个(80.68%),可呈低、等或混杂密度,合并脂肪肝时可呈高密度。肝动脉期75个病灶(85.22%)不同程度强化,门脉期83个病灶(94.32%)呈低密度或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导管置于血栓部位行大剂量团注、中等量持续灌注和经患肢小剂量静脉滴注尿激酶等3方法序贯给药治疗13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平均给药时间18 h,尿激酶平均用量331万U。结果髂股静脉部分开通率100%,完全开通率84.6%。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以及CT诊断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4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MRI影像学检查以及CT影像学检查,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40例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患者中,有13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有6例患者为髓母细胞瘤,有6例患者为脑转移瘤,有6例患者为室管膜瘤,有8例患者为血管母细胞瘤,有1例患者为脑膜瘤。不同病变的患者,影像学的表现情况也存在差异性。在小脑半球肿瘤的定位诊断上,MRI以及CT的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93%。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患者实施MRI检查以及CT检查,能够有效对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9.
毕诗诚  黄伟浪  林歆  吴光任 《吉林医学》2013,34(18):3624-3625
目的:总结纵膈型肺癌的CT与MRI表现。方法:选择60例纵隔型肺癌患者,分别用CT检查,对不确定者采用CT和MR相结合检查的方式,进行平扫和加强扫描。结果:CT及MR检查均见肺癌部位形态规则占多数,不规则形态较少;边缘清楚的较少,边缘不清和有毛刺样物、有分叶较多;其中小细胞型肺癌、鳞癌和腺癌多见,腺鳞癌较少。结论:纵隔型肺癌在临床诊断中,CT不是绝对的诊断标准,不明确的病例用CT和MR相结合方式进一步诊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便于临床做出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散成像(DWI)与头颈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TOF-MRA)的联合应用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诊断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在6 h内的患者20例,其中发病在4 h内的7例,4~6 h 内1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横断面T2WI、T1WI、DWI及横断面或冠状面FLAIR成像、头部3D-TOF-MRA血管成像,部分患者进行颈部2D-TOF-MRA成像,分析常规序列成像、DWI及头颈部TOF-MRA血管成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发病在4 h内的7例中,DWI只有3例示脑沟稍变浅,信号均无明显异常,但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发病在4~6 h内的13例中,DWI正常1例,血管明显狭窄;DWI呈散在斑点状及小片状稍高信号影2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及大脑中动脉全程均未见显示;DWI呈散在小片状较高信号影 10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未见显示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及大脑中动脉全程未见显示2例,大脑中动脉回转段未见显示3例。结论 DWI联合头颈部TOF-MRA可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能明确狭窄血管的位置及狭窄程度,有助于及时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