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分析2004年度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年颅脑损伤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青壮年是颅脑损伤的高发人群,外来民工占全年颅脑损伤病例的比例相当大,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是主要致伤原因。预后与入院时GCS评分、年龄、损伤-入院时间密切相关。提示加强外来民工安全教育、规范驾驶员培训和加强交通执法可以降低颅脑损伤发病率,缩短损伤-入院时间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翼点锁孔入路中面神经额支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面神经额支与发际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既能满足手术暴露需要,又不损伤面神经,同时符合美容要求的翼点锁孔入路切口。方法在14例(28侧)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上解剖面神经额支,测量面神经额支、发际在耳上基点-外眦线(AE)、额颧点-翼点线(FP)上的位置,测量鬓角、面神经额支入额肌最高点到FP的垂直距离。结果在AE线上,面神经额支最后支从发际内的前部(耳上基点前39.3 mm)穿过,面神经在其后的向上走行过程中与发际无交叉。结论以蝶骨嵴根部的体表投影为中心,作起于鬓角,沿发际前缘弧形向下,止于耳上基点前39 mm,位于发际内的长约5 cm的翼点锁孔入路切口,是不损伤面神经的理想切口。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和适应证,并报告其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8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完成眶上锁孔入路开颅后,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即第二间隙),观察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并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解剖数据测量。在临床应用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9例。结果眶上锁孔入路通过第二间隙可显露基底动脉上1/3段,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1段和部分P2段)。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为(5.0±1.2)mm,磨除后床突,距离可显著增加(3.4±1.0)mm(P0.05)。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颅前窝的垂直距离为(12.4±2.3)mm,去除眉弓及部分眶顶,距离可显著增加(3.3±1.2)mm(P0.05)。9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成功夹闭,术后随访6~12个月,病人恢复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显露不高于颅前窝水平10mm,不低于后床突水平5mm的基底动脉。磨除后床突和切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可分别增加基底动脉近端、远端的显露。眶上锁孔入路中,经第二间隙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是手术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例,包括基底动脉(BA)6例(基底动脉分叉部1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PCA)5例(PCA1-2段1例,PCA2段2例,PCA2-3段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例.6例BA远端动脉瘤及2例PCA1-2段动脉瘤均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3例PCA2-3段动脉瘤采用颞下锁孔入路,1例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外侧锁孔入路.结果 12例手术中,动脉瘤完全夹闭9例,2例PCA2-3段巨大动脉瘤行孤立术及血栓切除术,术后脑血管造影(DSA)复查发现1例PICA动脉瘤夹闭不全,该动脉瘤呈葫芦形,手术中夹闭了动脉瘤远端大半,随访6个月无再出血.所有患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患者均神志清楚,无肢体活动障碍等残疾.结论 锁孔入路下,可磨除前床突或后床突骨质,增加对后循环动脉瘤夹闭操作的空间;载瘤血管近端球囊导管控制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神经导航有助于对PCA远端动脉瘤的快速定位.个体化的锁孔手术入路应用于后循环动脉瘤手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人脑胶质瘤间质内化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脑胶质瘤大部分在原发切除部位复发,常规化疗效果不佳。本文就新的胶质瘤化疗方法——间质内化疗的理论依据。各种间质内给药途径、缓释材料及近年来间质内化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麻育源  刘喜文  杨开创  张卫华  雷兵  卢刚 《浙江医学》2021,43(17):1870-1873,1877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合并硬脊膜骨化(DO)的影像学表现及颈椎前入路显微手术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颈椎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椎OPLL合并DO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影像学特征、显微外科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2例患者骨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累及范围涉及1~4个颈椎节段,所致的椎管狭窄率为32%~70%;根据颈椎节段形态分为局限型4例、节段型3例、连续型4例和混合型1例;骨化物呈单层征5例,双层征7例,其中有4例合并钩状结构。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9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采用浅层硬脊膜切开+半层硬脊膜保留技术切除骨化物7例,漂浮技术减压2例,骨化物切除+硬脊膜修补技术3例。术后3个月X线片检查示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钛网位置良好,内固定钛板位置准确,椎体间固定融合效果良好;CT和MRI检查示骨化的后纵韧带及硬脊膜全切除10例,“蛋壳化”薄层骨化物残留2例,脊髓及神经根减压效果均满意。3例因手术致硬脊膜破裂而发生脑脊液漏,经硬脊膜缝合或修补、术后引流及颈部加压包扎后消失。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双层征、钩状结构是OPLL合并DO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颈椎前入路显微手术可安全有效地切除短节段颈椎骨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脊膜,达到直接减压的目的,但应注意预防和处理硬脊膜破裂伴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