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9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穿透小梁手术及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亲水性丙烯酸脂植入物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 1例 3 5眼行非穿透小梁手术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观察眼压、视力、视野、并发症等情况。其中 5例 5眼单纯行非穿透小梁手术 ,6例 6眼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 ,2 0例 2 4眼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及丙烯酸脂植入物 ,随访时间 6~ 2 4个月 ,平均 12 5 4± 4 3 1月。结果 术前口服及点眼药物控制下平均眼压 2 5 1± 7 92mmHg ,术后 1周平均眼压 11 6± 6 79mmHg ,术后 6个月平均眼压 (3 3眼 ) 15 7± 5 78mmHg ,经统计学处理 ,手术前后眼压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前房深度稳定 ,5例有较轻的葡萄膜炎反应 ,术后 1周及 6个月视力较术前无下降 ,术后 6个月复查视野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及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及丙烯酸脂植入物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效果确定 ,手术并发症少 ,对术后视功能影响小 ,但需要较高的手术技术。长期随访仍属必要。  相似文献   
2.
赵军  张丰菊  孟晶  鲁智莉  龙琴 《眼科研究》2003,21(3):242-245
目的 观察赛拉嗪能否加重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将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成未经处置的对照组(A组)、戊巴比妥钠麻醉组(B组)及盐酸氯胺酮与赛拉嗪配伍用麻醉组(C组)。麻醉生效后(C组鼠眼球前突),选取B组鼠任意一眼应用胶带包扎保持其前突及开睑状态同C组,B组鼠另一眼及选取C组鼠任意一眼应用胶带包扎保持闭睑状态。将后两组鼠开睑状态的眼应用波峰为300nm紫外线(5kJ/m^2)连续辐射15nlin,1周后处死各组鼠,制作品状体光学显微镜(L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切片。结果 C组鼠晶状体在LM及TEM下的病理改变均重于B组。结论 赛拉嗪加重了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态学改变;在进行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中应注意麻醉剂的选择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患者隐斜和聚散功能变化.方法 von Grade法测定36例(72眼)近视患者LASIK前、后隐斜和正、负融像性储备,统计分析并比较各测定值差异.结果 术前戴镜远、近距隐斜分别为(-2.3871±2.0888)△、(-7.5161±4.5180)△,术后1个月裸眼远、近距隐斜分别为(-2.4355±1.4705)△、(-9.798 4±4.3867)△,术前戴镜与术后1个月裸眼近距隐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822,P<0.01):而术前戴镜与术后1个月裸眼远距隐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2,P>0.05).手术前、术后1个月远距正融像性储备分别是(13.2581±7.5805)△、(10.6774±7.3184)△,负融像性储备分别为(9.8710±4.3030)△、(9.967 7±3.8777)△,近距正融像性储备分别是(21.2258±8.6283)△、(16.9032±6.9683)△,负融像性储备分别为(22.3871±5.4692).、(22.516 l±4.972 4).,手术前、术后1个月近距正融像性储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937,P<0.01),其余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1个月,近距外隐斜增大,正融像性储备减低,LASIK术前全面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评估用眼疲劳,必要时进行训练,可以提高手术后患者用眼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近视患者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per unit of accommodation,AC/A)变化。方法:Von Graefe法测定患者近距水平隐斜,给予+1.00D近附加后再次测量,结果之差为梯度性AC/A比率,测量患者LASIK手术前、手术后1wk;1,3,6mo的AC/A比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戴镜AC/A比率为(2.98±0.80)△/D,手术后1wk;1,3,6mo的AC/A比率分别为(2.02±0.57)△/D,(2.43±0.63)△/D,(2.87±0.65)△/D,(2.91±0.68)△/D,手术后1wk;1mo时AC/A比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1)。手术后3,6mo AC/A比率较手术前无差异。结论:LASIK术后1wk;1mo,AC/A比率较术前降低,术后3mo升至术前水平并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视网膜糖代谢有关酶的活性及组织学变化。方法:36只兔接受不同深度的Lasik手术角膜切削,分别于手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琥珀酸脱氩酶(SDH),乳酸脱氢酶(LDH),还原型轻酶I(NADH)活性变化及组织学改变。结果:不同切削量各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不同时间各手术组比较,视网膜三种酶活性均无显性差异(P>0.05),视网膜组织学观察亦无明显区别 ,结论:临床Lasik手术切削兔角膜后,视网膜SDH,LDH NADH活性无明显改变,组织学结构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波阵面像差检测仪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角膜瓣制作与激光扫描切削在时间上有延迟时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30例(60眼)近视患者自愿接受LASIK手术。手术方式基本同常规LASIK术,不同点为:用角膜刀先后制作左、右眼带蒂上方角膜瓣,再分别对右、左眼角膜基质层行激光切削。于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进行双眼波阵面像差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术前双眼波阵面像差均方根值(root means squares,RMS)检测各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周在中小瞳孔直径下,右、左眼RMS2和RMS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仅在小瞳孔直径下,右、左眼RMS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MS1、RMS3-6、RMSg及RMSh各组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双眼RMS各组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各时期双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该手术方式步骤衔接紧密,省出有效时间消毒显微角膜板层刀和相关器械,对术后稳定效果无影响,适宜于对大批患者集中进行手术,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前眼底详细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对近视眼患者890例,1769眼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术前规范检查,尤其是散瞳后行三面镜检查.结果 对视网膜裂孔合并浅脱离5例5眼行巩膜外冷冻+硅胶外垫压术,未行LASIK;对视网膜裂孔或合并玻璃体牵拉15例20眼以及视网膜退行性变23例27眼行眼底多波长激光治疗后行LASIK.结论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眼底检查尤其周边部详细检查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人眼对比敏感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及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眼对比敏感度与性别、眼别、主导眼、年龄及屈光度的关系。方法在最佳矫正视力下,检测75例(150眼)近视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值,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不同性别的对比敏感度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眼别的对比敏感度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主导眼的对比敏感度优于非主导眼,但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随着年龄增长,人眼对比敏感度不断下降,青年组和老年组的对比敏感度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数值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对比敏感度值有相关性。⑤随着屈光度增长,人眼对比敏感度不断下降,除了低度组与高度组、中度组与高度组的wg的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的数值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与部分对比敏感度值有相关性(wog:r=0.224,P=0.006;wg:r=-0.229,P=0.005;redtest:r=-0.093,P=0.256;readaption:r=-0.064,P=0.433)。结论人眼对比敏感度及视功能随年龄增长及屈光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相比,其对比敏感度稍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板层显微切削刀在应用不同手术次数后,与未使用过的新切削刀对比所发生的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客观资料。方法:共收集12只CHIRON显微切削刀,其中2只为未用于手术的新刀(0眼术后),其余为3眼、4眼、5眼、6眼、8眼术后各2只。这些刀片在术后立即收集到原盒中保存以防进一步的损伤。所有切削刀均用HITACHIS-320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本文通过对12只重复使用的板层切削刀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且与未使用过的新刀相对比,发现未使用过的切削刀质地细腻,刀缘连续性好,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刀质粗糙,出现裂隙和孔洞。结论:角膜板层切削刀随着使用次数增加,刀质的损害程度加重,提示使用此刀的抛弃型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视眼戴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矫正的双眼视功能及其区别。[方法]选取近视眼63例,按习惯矫正方式分为框架眼镜矫正和角膜接触镜矫正两组,Von Graefe法测量每位近视的远、近距离水平隐斜,梯度性AC/A比率,远、近距离正、负融像性聚散,比较两组各参数差异。[结果]戴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两组的近距离水平隐斜分别为(-7.33±3.67)△、(-4.12±3.35)△,AC/A比率分别为(2.69±1.78)△/D、(4.34±1.68)△/D,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戴角膜接触镜近距离水平隐斜、AC/A比率更接近正常水平。戴角膜接触镜近距离负融像性聚散(21.32±5.12)△较戴框架眼镜组(17.14±6.03)△增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远距离水平隐斜,远距离正、负融像性聚散、近距离正融像性聚散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近视戴角膜接触镜矫正,近距离水平隐斜、AC/A比率较戴框架眼镜更接近正常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