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伤前日常生活能力较好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患者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改良俯卧位下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合并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5例合并高髂嵴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接受改良俯卧位下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对照组接受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观察术前及术后随访各时间点的疗效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1 d、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研究组术后优良率86.67%与对照组8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vs 1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法治疗老年患者难愈性创面上的效果。方法 65岁及以上难愈性创面患者57例随机分为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改良组)28例和负压创面治疗(NPWT)组29例。对比两组创面治疗效果、愈合时间、手术次数、治疗费用。结果改良组与NPWT组难愈性创面治疗效果相同,但改良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42)、手术次数组及治疗费用显著降低(P0.001)。结论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用于有效治疗老年患者难愈性创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及体位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行椎间孔镜手术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其中,32例采用常规俯卧体位椎间孔入路,32例采用改良俯卧体位椎间孔入路,32例采用常规俯卧体位椎板间入路.比较3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96例患...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7岁,体重指数为23 kg/m 2。因左小腿疼痛1个月于2019年9月10日至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入院前1个月食用小龙虾(约1 kg)后,出现左侧小腿后方及足背肿胀疼痛,皮温稍高,左足因疼痛而背伸受限,行走时左下肢疼痛加重。  相似文献   
6.
背景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不断增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多需手术减压治疗。因为高龄患者多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术前麻醉评估风险较高,全身麻醉(简称全麻)下的椎管减压术风险很高。许多患者因为无法耐受全麻的开放手术,使日常生活功能受到明显的影响。随着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局部麻醉(简称局麻)下的微创椎管减压术有望对此类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 探讨术前评估麻醉高风险的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局麻下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4月河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接受经皮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18例,均为术前麻醉风险评估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P3及以上,手术方式采用经椎间孔入路16例,经椎板间入路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6个月、1年进行腰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30~81 min,平均(49.5±17.0)min;1例患者术中出现颈项痛,中止手术后症状消失,无术后感染及椎管内血肿、腰椎不稳定等并发症,围术期合并疾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1年腰VAS低于术后6周(P<0.05);术后6周、6个月、1年下肢VAS、ODI低于术前(P<0.001),术后1年ODI低于术后6周(P<0.001)。结论 对于麻醉高风险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局麻下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疗效确切,可降低疼痛程度,缓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3-02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29例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最大直径≤6 mm),其中PELD组18例,UBE组11例。比较PELD组与UBE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第1天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腰围保护下床活动自如,未诉不适症状。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12.2个月。PELD组手术时间较UBE组短,切口长度较UBE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UBE组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  相似文献   
8.
骨为恶性肿瘤常见转移部位,不仅影响患者预后,而且可引发疼痛及骨相关事件,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肿瘤细胞转移到骨组织后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打破骨吸收与骨形成间的平衡状态,导致骨破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陆续被发现,本文就肿瘤骨转移治疗靶点及靶向药物的新发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髌骨不稳由骨性解剖异常以及软组织限制性不足引起,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应积极手术治疗.内侧髌股韧带(MPFL)是髌骨静力性稳定机制中最重要的结构,在治疗髌骨不稳的术式中,MPFL重建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在MPFL重建技术中,髌骨侧的固定多数采用制作隧道或锚钉固定,但存在易发生髌骨骨折和费用昂贵的缺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髌骨内缘制作骨筋膜隧道技术重建MPFL治疗髌骨不稳患者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超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河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超高龄(≥90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96例,男性42例,女性54例;年龄91~106岁,平均95.8岁,均为摔伤导致骨折.根据患者术式不同(患者自愿选择)分为髓内钉内固定组与股骨头置换组,各48例,髓内钉内固定组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头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髓内钉内固定组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91~106岁,平均96.2岁.股骨头置换组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92~105岁,平均95.6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术后3个月、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髓内钉内固定组手术时间(67.2±9.3)min短于股骨头置换组(90.6±1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121.8±31.4)mL少于股骨头置换组(130.7±40.6)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内固定组下地负重行走时间(12.5±2.0)d长于股骨头置换组(5.6±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年随访,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5%和92%,髓内钉固定组65%和71%,股骨头置换组优于髓内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内固定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4例,分别为泌尿系感染2例、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股骨头置换组2例,均为坠积性肺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90岁的超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其近期临床效果优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