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疗效及两种不同给药方式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的比较。方法:选择60例ASAI~Ⅱ级择期神经外科全麻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小于3h,按双盲随机原则分为3组:地佐辛肌注组(A组)、地佐辛静注组(B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3组苏醒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地佐辛肌注和静注都能在术后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P>0.05),但肌注组在睁眼时间短于静注组、镇痛时间长于静注组、副作用发生率小于静注组(P<0.05)。结论:在手术前30min肌肉注射地佐辛,可以使其在停药后瑞芬太尼镇痛效果消失前发挥最大的镇痛效果,又因肌肉注射时,药物吸收缓慢,能够维持更长的药效,避免了手术结束后因疼痛刺激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患者苏醒迅速、平稳,较静脉注射地佐辛可更安全用地于临床术后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在妇科开腹患者术后静脉镇痛中的临床效应及副作用的发生率,并探讨氯胺酮的合适剂量。方法将99例在硬膜外麻醉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M组接受吗啡0.02mg/(kg·h),MK1组接受吗啡0.15mg/(kg·h)+氯胺酮0.04mg/(kg·h),MK2组接受吗啡0.15mg/(kg·h)+氯胺酮0.07mg/(kg·h)静脉术后镇痛治疗。分别于手术结束后6、12、24、36、48h记录疼痛、镇静评分、发生的不良反应(瘙痒、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结果MK2组的疼痛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M组和MK1组在相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P〈0.01),而M组和MK1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的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M组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28.5%)明显高于MF2和MF1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中均未出现具有精神症状的病例。结论小剂量氯胺酮[(0.07mg/(kg·h)]在妇科开腹患者静脉术后镇痛中能够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减少吗啡的用量,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通过手法复位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手法复位一般不采用麻醉,但是大关节的手法复位时,由于患者疼痛难忍、肌肉紧张,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复位成功率,特别是暴力手法复位时可能造成关节的撕脱或骨折,甚至出现休克.自我科开展了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骨科手法复位后,患者术中无痛苦,关节肌肉松弛,术后清醒较快,手术医师复位较轻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4-粘着斑激酶(CXCR4-FAK)信号通路在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MSC)向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迁移和粘附中的作用.方法 第一部分重组腺病毒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成功的大鼠原代BMSC,以1×106个/ml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1 ml/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18):对照组(C组)、常氧培养组(N组)、低氧预处理组(H组)、低氧预处理+ CXCR4拮抗剂AMD3100组(HA组)和低氧预处理+FAK抑制剂粘着斑相关非激酶组(HF组).N组BMSC在常氧环境中培养36 h;H组BMSC在低氧环境中培养24h后在常氧环境中继续培养12 h;HA组和HF组于低氧预处理前分别加入5 μg/ml AMD3100和10 μg/ml粘着斑相关非激酶.测定BMSC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CXCR4和磷酸化FAK(p-FAK)表达、BM-SC向SDF-1α迁移能力和BMSC与纤维粘连蛋白(FN)粘附能力.第二部分 雄性SD大鼠216只,体重300 ~ 350 g,其中210只采用阻断胸主动脉合并体循环低血压的方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取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36只,分别于模型制备前、再灌注12h、1、3、5、7 d(T0-5)时处死6只大鼠,取腰段脊髓组织,检测SDF-1α含量.其余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18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36),于再灌注即刻分别鞘内注射C组DMEM培养液300μl和N组、H组、HA组、HF组1×106个/ml BMSC悬液300μl.分别于T0-5时取6只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然后取腰段脊髓组织,测定BMSC聚集度.结果 与C组比较,N组BMSC的SDF-1α、CXCR4、p-FAK表达及其向SDF-1α迁移能力、与FN粘附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脊髓组织BMSC聚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H组BMSC的SDF-1α、CXCR4和p-FAK表达上调,向SDF-1α迁移能力、与FN粘附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脊髓组织BMSC聚集度升高(P<0.05),HA组和HF组BMSC的p-FAK表达及其向SDF-1α迁移能力、与FN粘附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脊髓组织BMSC聚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比较,HA组和HF组BMSC的p-FAK表达下调,向SDF-1x迁移能力、与FN粘附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脊髓组织BMSC聚集度降低(P<0.05).与T0时比较,T2.3时脊髓组织SDF-1α含量升高(P<0.05).结论 低氧预处理通过CXCR4-FAK信号通路促进BMSC向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迁移,并与之粘附,从而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在妇科开腹患者术后静脉镇痛中的临床效应及副作用的发生率,并探讨氯胺酮的合适剂量。方法将99例在硬膜外麻醉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M组接受吗啡0.02mg/(kg.h),MK1组接受吗啡0.15mg/(kg.h)+氯胺酮0.04mg/(kg.h),MK2组接受吗啡0.15mg/(kg.h)+氯胺酮0.07mg/(kg.h)静脉术后镇痛治疗。分别于手术结束后6、12、24、36、48h记录疼痛、镇静评分、发生的不良反应(瘙痒、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结果MK2组的疼痛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M组和MK1组在相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P<0.01),而M组和MK1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的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M组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28.5%)明显高于MF2和MF1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中均未出现具有精神症状的病例。结论小剂量氯胺酮[(0.07mg/(kg.h)]在妇科开腹患者静脉术后镇痛中能够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减少吗啡的用量,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局部阻滞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儿60例,随机分为布比卡因局部阻滞组(A组)、曲马朵静脉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A组给予0.2%布比卡因,行双侧扁桃体窝及腭舌弓上、中、下3点浸润;B组于手术结束前5min给予曲马朵2mg/kg缓慢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5~7ml,行双侧扁桃体窝及腭舌弓上、中、下3点浸润。比较3组术后Wong-Baker表情评分及CHEOPS评分,并观察和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及追加镇痛情况。结果:术后5、15、30、60、120min,A组和B组的CHEOPS评分及Wong-Baker表情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间两项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240、360min,A组CHEOPS评分及Wong-Baker表情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C组术后需追加镇痛百分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可减轻患儿痛苦;布比卡因局部阻滞镇痛和静脉曲马朵镇痛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局部阻滞镇痛时间较曲马朵静脉镇痛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静脉给药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硬膜外给药对降低术后吗啡硬膜外镇痛恶心呕吐(PONV)的作用。方法随机双盲选择9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女性病人进行观察。所有病人在手术后均接受硬膜外吗啡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镇痛。地塞米松(D)组病人在手术后静注地塞米松10mg,对照组(C)组病人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7例患者因故退出此观察。在手术后48h内D组病人手术后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9.0%,明显低于C组病人的36.6%(P〈0.05)。两组病人之间手术后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组间镇痛效果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地塞米松联合氟哌利多是一种减少与硬膜外吗啡镇痛有关的恶心呕吐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创造清晰术野,利于手术操作。但使用长时间过长或压力过大,可出现绑缚处疼痛,引起患者烦躁不安、焦虑出汗,即止血带反应,影响手术操作和预后。右美托咪啶是一种新型、强效、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无呼吸抑制。我们应用右美托咪啶减轻上肢手术中止血带反应30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与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组(CCI组),每组10只。于手术前后测定2组机械痛阈与热痛阈;Western blot检测2组NLRP3炎症小体各组分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2组NLRP3炎症小体各组分基因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2组炎症因子白介素-lβ(IL-1β)及白介素-18(IL-18)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2组中NLRP3炎症小体在vlPAG的分布情况,并与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进行共定位分析。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术后3 d、7 d、14 d、21 d机械痛阈与热痛阈均明显降低(P<0.001);与Sham组相比,CCI组核心蛋白NLRP3、效应蛋白Caspase-1 p10及前体蛋白pro-Caspase-1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与Sham组相比,CCI组NLRP3(P<0.001)、Caspase-1(P<0.001)及IL-1β(P<0.01)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炎症因子IL-1β(P<0.001)与IL-18(P<0.01)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与Sham组相比,CCI组在vlPAG的NLRP3阳性细胞数增加,且与IBA1存在共表达。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vlPAG中NLRP3炎症小体被激活且表达水平增高,提示NLRP3炎症小体激活水平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静脉给药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硬膜外给药对降低术后吗啡硬膜外镇痛恶心呕吐(PONV)的作用。方法随机双盲选择9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女性病人进行观察。所有病人在手术后均接受硬膜外吗啡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镇痛。地塞米松(D)组病人在手术后静注地塞米松10mg,对照组(C)组病人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7例患者因故退出此观察。在手术后48 h内D组病人手术后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9.0%,明显低于C组病人的36.6%(P<0.05)。两组病人之间手术后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组间镇痛效果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地塞米松联合氟哌利多是一种减少与硬膜外吗啡镇痛有关的恶心呕吐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