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与腕关节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 年 5 月—2016 年11 月就诊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甲襞微循环积分数值分 为轻度异常组、中度及重度异常组。总观察随访期52 周,基线时记录患者有关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行甲襞 微循环及超声检查,此后按观察随访计划定期复查腕关节超声,发现新发超声下腕关节侵蚀后终止该患者随 访并记录时间。结果 纳入180 例患者骨侵蚀总的危险度为4.11(95% CI :1.299,13.016);以甲襞微循环轻度 异常组为对照,计算中、重度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22[(95% CI :0.934,11.087),P =0.046] 和4.98[(95% CI : 1.532,11.169),P =0.002] ;提示甲襞微循环异常程度越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腕骨侵蚀相对危险度越大。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O^R=18.85,(95% CI :1.021,34.029)]、微循环积分[O^R=21.08,(95% CI : 1.802,24.364)] 及关节超声积分[O^R=26.04,(95% CI :2.663,25.838)] 是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骨侵蚀发 生相关的因素。结论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与腕关节骨侵蚀发生密切相关,具有预测价值; 甲襞微循环检查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技术可有效监测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微循环异常,具有广泛应用 前景。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27岁,因红斑3个月余,加重伴口腔溃疡、关节痛1周于2008年12月13日人住我科.人院前3个月(妊娠12周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面部红斑,开始仅为两颧部盘型红斑,无瘙痒、脱屑,日晒后加重,未予重视.红斑渐累及整个颜面部,胸腹部、背部及四肢出现散在斑丘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感染状况、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探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656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分离培养病原菌,并探讨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56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并发感染68例,感染率为10.3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7.65%,其次为消化道和泌尿生殖系统,分别占11.77%和8.82%;共分离出病原菌7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6株占35.14%,革兰阴性菌48株占64.86%,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分别占29.73%、18.92%、17.57%、10.81%、10.81%;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病程长、进行手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应用引流管、静脉置管、应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等与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感染形势严峻,临床应针对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病例患者女,68岁,因"咳嗽伴憋气3年,加重半月"于2015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夜间为主,初为白痰,后为黄白粘痰,无痰中带血,伴活动后憋气,可闻及喘鸣,伴口干、眼干,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胸部CT示双肺多发片状影,部分实变;双下肺间质性改变;左侧胸腔积液,给予抗感染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并行电子支气管镜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在类风湿关节炎(RA)伴抑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RA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控制RA病情的药物治疗;A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B组口服氟西汀,疗程为8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8周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评估疗效,治疗前后进行类风湿生命质量量表评分评定,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2、4、8周HAMD-17评分均下降(P均<0.05),A组治疗后1、2周较B组HAMD-17评分下降明显(P均<0.05);治疗8周后,A组总有效率为9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B组分别为90.0%、27.5%,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总体生命质量均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社会功能、健康自我认识比较,P均>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RA伴抑郁的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6.
7.
于春艳  张磊  高照猛  徐建  刘娟  张旗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0):2437-2443
目的 探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与疾病活动度及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3月就诊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女性RA患者240例为病例组,同时收集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女性80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抗核抗体(ANA)等,测定甲襞微循环积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保护素(OPG)水平,运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 RA 患者骨密度。根据DAS 28积分分为低度活动、中度活动、高度活动,采用“田牛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亚组48例、中度亚组136例、重度亚组56例。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质疏松发生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高于对照组〔(6.1±1.9)分与(4.7±1.5)分,t=5.995,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甲襞微循环异常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000,P<0.01)。病例组中度活动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较低度活动者升高,重度活动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较低度活动和中度活动者升高(P<0.05)。病例组不同程度甲襞微循环异常患者年龄、病程、RF阳性率、A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程度甲襞微循环异常患者ESR、CRP、CCP阳性率、DAS 28积分、25(OH)D、VEGF、OPG水平、骨量下降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度亚组患者ESR、CRP、CCP阳性率、DAS 28积分、VEGF水平、骨量下降及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轻度亚组,25(OH)D、OPG水平低于轻度亚组(P<0.01);重度亚组患者ESR、CRP、DAS 28积分、VEGF水平高于轻度亚组和中度亚组,25(OH)D、OPG水平低于轻度亚组和中度亚组,CCP阳性率和骨量下降及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轻度亚组(P<0.01)。病例组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与DAS 28积分(r=0.575,P<0.05)、ESR(r=0.529,P<0.05)、CRP(r=0.420,P<0.05)、CCP滴度(r=0.413,P<0.05)呈正相关,与25(OH)D(r=-0.595,P<0.05)、OPG(r=-0.538,P<0.05)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SR〔β=0.033,95%CI(0.001,0.065),P=0.043〕、CCP滴度〔β=0.008,95%CI(0,0.068),P=0.044〕、甲襞微循环积分〔β=0.484,95%CI(0.355,0.614),P<0.001〕是女性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甲襞微循环积分是女性RA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1.150,95%CI(1.020,1.291),P=0.025;OR=2.980,95%CI(1.184,7.502),P=0.033〕,而25(OH)D和OPG是女性RA患者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005,95%CI(0.003,0.007),P=0.032;OR=0.907,95%CI(0.842,0.977),P<0.001〕。结论 女性RA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与疾病活动度及骨质疏松发生相关;甲襞微循环积分升高是疾病活动度增加及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甲襞微循环检查可作为一种预测RA骨质疏松发生的潜在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血清25(OH)D_3与甲襞微循环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AS患者121例,包括113例男性和8例女性,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80名,所有受试者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清25(OH)D_3检测,同时详细记录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血清25(OH)D_3水平分为VitD不足组和VitD缺乏组。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AS患者25(OH)D_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2)AS甲襞微循环形态存在异常。VitD缺乏组的毛细血管密度、动静脉支管径分别小于与VitD不足组和对照组(P均0.01),管袢直径分别大于VitD不足组和对照组(P均0.01);VitD不足组的毛细血管密度、动静脉支直径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管袢直径大于对照组(P=0.001),毛细血管长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832);(3)AS患者25(OH)D_3水平与甲襞微循环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357,P0.01);25(OH)D_3水平下降是甲襞微循环积分增高的风险因素(β=-0.099,P=0.001)。结论 A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D_3水平下降与甲襞微循环积分升高显著相关,是AS患者发生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详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梅  周毅  高照猛 《临床医学》2010,30(11):98-98
<正>1病例报道患者,女,49岁,因发热、咳嗽、咳痰、鼻出血、牙龈出血1周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无畏寒、寒战,体温不详,伴有咳嗽咳白黏痰,并有头痛、乏力、气促、心悸、腹胀,后出现鼻出血,自行填塞后止血,牙龈间断渗血,可自行停止,到当地医院就诊,入我院前1 d外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苗勒管激素评价生育期女性RA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5日~2017年4月30日住院的90例20~50岁生育期女性RA患者及年龄匹配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电化学发光测定抗苗勒管激素(AMH),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软件作ROC曲线,计算AMH的曲线下面积。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共90例RA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32.2±6.87)岁,病程为(3.03±2.03)年]。RA患者AMH水平[(2.74±0.16)n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3.75±0.17)ng/m L]。(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的增加(r=0.965,P0.001)和b FSH(r=0.664,P0.001)与低AMH水平相关。ROC曲线分析提示AMH为2.27 ng/m L时对卵巢储备功能减低(DOR)的预测敏感性为0.828,特异性为0.727。(3)暴露于雷公藤制剂的RA患者AMH水平[(1.86±0.16)ng/m L]明显低于未暴露者[(3.27±0.14)ng/m L]。AMH水平在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雷公藤制剂的使用是DOR发生的危险因素(OR=7.31,P=0.019,95%CI 1.39~38.54)。结论 AMH水平可以评价生育期女性RA患者的卵巢功能状态。临床应用雷公藤制剂治疗RA时需警惕其卵巢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