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与不同细胞因子培养,了解不同细胞因子对骨髓淋巴细胞的激活能力和对骨髓干祖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将IL-1、IL-2、γ-IFN、CD3单抗进行不同组合后,在体外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成对照组、IL-2组、CD3-AK、CIK组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并在培养后检测免疫活性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造血干细胞的保存情况。结果:培养过程中对照组细胞数量减少;IL-2组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CD3-AK组、CIK组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并出现较多的集聚成簇的淋巴样细胞,培养后其细胞毒性明显强于对照组及IL-2组,但细胞数量增加和细胞毒性无明性差异,培养后各组造血干细胞保存情况约16%~87%。结论:IL-2、CD3单抗在体外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后,即能激活免疫细胞增殖,又能保留足够的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采集8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并以200 ng/ml G-CSF、200 ng/ml G-CSF~+10μg/ml ConA体外培养3 d,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CSF和G-CSF~+Con A组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5),而3组间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表达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影响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P0.05),Treg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G-CSF~+ConA组CD4~+T、CD8~+T、Treg细胞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1);T淋巴细胞表面G-CSF受体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CSF~+ConA组T淋巴细胞表面G-CSF受体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体外G-CSF刺激能增加健康人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Con A可提高T淋巴细胞的水平,诱导其表面G-CSF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胞外囊泡(MSC-EV)在保留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功能的同时,能够避免MSC内在缺陷;MSC-EV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能够避免其脂质、蛋白、DNA、RNA等内容物被酶类物质降解;此外,MSC-EV适合通过永生化MSC技术进行大规模制备。因此,与MSC相比,MSC-EV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便捷、可行的非细胞治疗方法,且在组织修复及免疫调节方面呈现出同等功效。本文仅就MSC-EV在辐射损伤救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用APBSCT治疗AML患者27例,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AML患者13例,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PABMT)治疗AML患者25例。结果:(1)APBSCT组造血重建校其他两组显著加快;(2)APBSCT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DFS)和复发率(RR)分别为51.%和42.2%,与ABMT组的46.2%、46.7%相当,但与净化ABMT组的72.9%、23.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三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和内脏出血。结论:APBSCT治疗CR1期AML,其造血重建显著快于ABMT,其疗效与ABMT相当,而显著低于PABMT。  相似文献   
5.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 ,46岁。因反复咳嗽、气喘 2年 ,加重 2个月 ,于 1999- 12 - 0 7入院。 1997- 10因感冒给予青霉素80 0× 10 4 U及头孢拉定 5 g治疗各 7d无效 ,并逐渐出现气喘、低热 ,体温在 37 5℃左右。 10 - 18查血常规 :白细胞2 0× 10 9/L ,嗜酸细胞 0 17。考虑为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给予氟美松 5mg ,每日 1次 ,共 7d治疗 ,症状减轻 ,嗜酸细胞降至 0 10 ,激素逐渐减量至停用 ,能坚持上班。 1998-0 7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查血常规 :白细胞 76× 10 9/L ,嗜酸细胞 0 90 ,行骨髓活检 ,染色体检查无异常 ,考虑 :嗜酸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16岁。 1998年 5月 15日起病 ,于 6月 8日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M5a) ,给予MAE(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足叶乙甙 )方案化疗一疗程达完全缓解 (CR1) ,此后分别给予MAE、HD Ara C(大剂量阿糖胞苷 )、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HAE(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足叶乙甙 )等方案进行巩固、强化治疗 ,患者一直处于缓解状态 ,无发热、出血、贫血等症状。患者于 1999年 2月 2 5日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处理方案 :CTX 12 0mg/kg,Ara C 3 0g ,全身照射(TBI ) 8 0Gy (分 2d照射 ) ,3月 15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介入技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超选择性移植入门静脉分支的可行性:观察移植MSC对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新西兰白兔MSC,用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后,采用介入技术超选择性注入肝硬化兔的门静脉二级分支内,移植后3周取肝脏标本,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同时做血清肝功能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观察移植MSC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 超选择性门静脉MSC移植后3周,对移植区肝脏做冰冻切片、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存活的16只动物中有13只结果为阳性,移植阳性率约为81.2%(13/16),证实移植的MSC可以在病理性肝脏组织内存活;移植MSC至病理性肝脏(肝纤维化)后,血清ALT下降,与移植MSC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96±63.12)U/L比(101.26±39.23)U/L,P<0.05],AST、TBiL、DBiL、TP、Al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介人技术做超选择性门静脉分支内MSC移植可以作为一项治疗肝硬化的新手段,但需要在提高移植细胞存活率、客观评价疗效(改善肝脏功能)等方面做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的疗效。对我院2007-2008年Ph+ALL患者3例所进行的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效果进行了小结。3例Ph+ALL中1例接受同胞全相合移植,另2例为单倍体相合移植,移植前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3例患者在移植前后不同时间接受不同疗程的伊马替尼治疗,同时应用RT-PCR方法监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水平。随访日期至2009年10月21日。结果表明: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未出现严重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处于低转录水平并逐渐转阴。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是Ph+ALL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1年4月-2005年3月在我院血液科就诊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 ic lymphocytic leukem ia,CLL)患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52~81岁(平均61.8岁)。患者起病缓慢。早期表现为乏力、疲倦,后期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及贫血等症状。淋巴结肿大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进行Id4基因甲基化检测对预测临床复发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方法对16例接受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AL患者,检测其移植前、移植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骨髓Id4基因甲基化状态,并随诊分析.[结果]10例患者移植前Id4基因呈甲基化的患者中5例在移植后再次出现Id4基因甲基化,其中4例在随访期出现复发或复发倾向.而5例移植前Id4基因呈非甲基化的患者中,无一例在移植后再次甲基化,随访期间也无复发倾向.[结论]AL患者在移植后进行Id4基因甲基化检测对于预测白血病的复发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