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江苏省育龄妇女的钙摄入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全省范围内不同类别地区抽取县(区)作为调查点,运用食物频率法获取育龄妇女的食物摄入信息,运用统计软件计算营养素的摄入量。结果:共调查育龄妇女2 928人,平均年龄(36.5±8.6)岁,江苏省育龄妇女平均每人每日钙摄入量为488.5 mg,农村育龄妇女平均每人每日钙摄入量为494.6 mg,高于城市育龄妇女(450.9 mg)。江苏省育龄妇女钙摄入量达到或超过推荐量的人群比例仅为7.7%,农村育龄妇女钙摄入量达到或超过推荐量的人群比例为8.9%,高于城市育龄妇女(6.0%)。结论:江苏省育龄妇女钙摄入不足,加强重点人群青少年和临近更年期妇女有效补钙的营养宣教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2.
大肠埃希菌为埃希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成人少见。但近来,有关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成人食物中毒的事件报道并不鲜见。2006年3月,我市某区发生1起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情况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职业中毒往往病因明确,容易诊断.但有时患者无法提供明确的毒物职业接触史,往往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中毒,对诊断是否是职业病和处理造成了困难.最近我市某电容器生产企业发生一宗铅中毒事件,调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一种常见致病菌,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逐年上升,在沿海地区尤其明显.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资料以及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特点、预防控制措施作一综述,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诊断、防控技术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3年无锡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无锡市市售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方法按照《2013年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在全市各监测点采集食品样品,检测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单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菌等致病菌。结果共采集8类食品317份样品,有4类检出致病菌,致病菌检出率为10.09%,由高到低分别为水产品(33.33%)、婴幼儿食品(23.75%)、速冻米面制品(12.50%)、肉及肉制品(2.44%);冷冻饮品、膨化食品、乳及乳制品、地方特色食品均未检出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33.33%)、其次为蜡样芽孢杆菌(18.95%)、阪崎肠杆菌(6.25%)、金黄色葡萄球菌(2.03%)、单增李斯特菌(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71,P0.05),未检出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通领域样品检出率(9.89%)略低于餐饮单位(11.76%),定型包装食品样品检出率(10.36%)略高于散装(包括自行简易包装)食品(9.47%),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无锡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水产品和婴幼儿食品是主要污染食品;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无锡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提出相关预防控制措施建议。方法 通过医院肠道门诊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病例信息收集,对符合感染性腹泻诊断的病例采集粪便样本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人群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征。结果 2015-2017年无锡市收集5987例病例信息,其中采集粪便样本3929份,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05例,阳性率5.22%。各年龄组中,15~24岁年龄组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14.99%);可疑食物中,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中构成比最高,达12.19%;第三季度(7-9月)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总体检出率达9.02%。结论 初步了解无锡市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应继续加强监测科学性,开展疾病负担研究;应针对青少年人群特别加强预防宣传;应市售水产动物及制品开展专项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无锡市新区学生因病缺课状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2学年选取新区43所中小学、幼儿园,按《无锡新区学生缺课网络直报工作方案》开展因病缺课监测。结果 2011-2012学年学生因病缺课发生比例为34.92%,因病缺课率0.61%,平均因病缺课天数1.95d。因病缺课高峰出现在3月份。一般感冒居缺课病因首位,占76.86%,其余依次为胃肠道疾病(3.56%)、手足口病(2.55%)、水痘(2.11%)、意外伤害(2.01%)。结论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加强对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高敏国  张正东  林玉娣 《中国校医》2012,26(11):824-826
目的 探讨某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某市近10年卫生部门所掌握的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51.95%和50.98%.5-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发期,6-9月为高峰.副溶血性孤菌中毒发生主要原因为交叉污染占45.13%,其次为加工不当占28.32%;中毒食品列前3位的分别为肉及其制品、混合样(快餐盒饭类)、水产品;宾馆饭店是首要责任单位,占发生数的53.98%,其次是集体食堂占发生数的16.81%,卤菜店和外送快餐单位则各自占到12.39%. 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致病菌,应在5-10月加强对该菌的主动监测和预警.对重点单位宾馆、饭店、单位食堂、卤菜店和外送快餐单位要加强监管.同时还要加强对餐饮单位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5 - 2018年无锡市29家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的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人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食源性疾病患病现状及发病原因。结果 共收集2015 - 2018年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病例9 047例,采集粪便样本5 123份,检出病原体阳性的样本1 081例,阳性率为21.10%。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病原体阳性率2015 - 2017年呈上升趋势,2018年较2017年略有下降。不同性别之间病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 = 0.849),不同年龄、职业、居住地的病例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25~4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共3 105例,占总病例数的34.32%,学生病例数最多,共1 974例,占总病例数的21.82%。在7621名患者自述可疑食物中,肉及肉制品中占比最高(22.37%),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可疑食物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4.63%)。病原体阳性病例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5.97%),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5.06%),第三季度(7 - 9月)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最高,总检出率达16.83%,第一季度(1 - 3月)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总检出率达25.35%。结论 夏秋季是无锡市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诺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病原体。需加强监测能力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及术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与白蛋白比值(LDH/albumin ratio,LAR)的动态变化对结肠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 1月—2016年 12 月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 134例结肠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TNM分期等,计算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以内的LAR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利用生存分析中的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据术前LAR和术后LAR各自的最佳截断值,将134例患者分别分为术前高LAR组和术前低LAR组,术后高LAR组和术后低LAR组。术前高LAR 组、术前低LAR组的患者5 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42.9%和84.9%,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为45.5%和 82.6%;术后高 LAR 组、术后低 LAR 组的患者5 年OS率分别为 62.5%和 81.9%,5年PFS率分别为70.0%和77.3%。将术前、术后 LAR 联合分析,134 例患者进一步分为 3 个组,分别为 LAR1 组(术前和术后 LAR 均高)、LAR2 组(术前或术后 LAR 高)、 LAR3组(术前和术后LAR均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LAR1组、LAR2组、LAR3组患者5 年OS率分别为 33.3%、78.1%、 8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与患者OS、PFS显著相关(P<0.01),临床分期与患者PFS显著相关(P< 0.01)。结论:联合检测术前LAR和术后LAR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结肠癌的预后,术前和术后LAR两者均高是结肠癌患者OS 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