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锦  高天旸 《广东医学》2016,(18):2821-2823
胚胎成功植入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密切相关。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金标准是子宫内膜活检,其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对子宫内膜有一定损伤性,故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正常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可随卵巢内固醇激素变化而呈周期性波状运动,这种波状运动与精子运输、经血排出、胚胎植入及维持妊娠有关,可作为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一项新指标[1]。现将子宫内膜蠕动波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如下,以便更好指导临床工作及提高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异位妊娠成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给育龄期女性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据报道,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者异位妊娠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者。目前,其的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移植胚胎类型、移植胚胎因素、子宫内膜厚度、输卵管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辅助生殖技术下输卵管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上预防和降低异位妊娠的发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IUI助孕可行性。方法经腹腔镜检查确诊为Ⅰ、Ⅱ期的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IUI助孕,或使用药物治疗后再行IUI助孕,比较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新辅助化疗(NACT)联合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IDS)是一种治疗晚期卵巢癌的新策略。但是由于肿瘤可能对化疗反应差甚至耐药等,部分患者的预后反而较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PDS)更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一些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细胞因子、基因和蛋白、IDS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等可有效预测NACT-IDS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因此,为更好地指导NACT-IDS方案的选择,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地监控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有必要在NACT及IDS实施中的各个环节对其疗效进行充分的评估及预测,以为患者制定更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现就卵巢癌NACT-IDS中疗效及预后的相关预测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东省汉族人ABO血型与卵巢癌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广东籍汉族卵巢癌患者的ABO血型及手术病理资料,探讨ABO血型与卵巢癌发生的关系。结果:不同血型患者的年龄、病理分型及手术病理分期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的ABO血型表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东汉族人群中B型血者为卵巢癌的低风险人群,非B型血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风险(OR=0.56,95%CI=0.37~0.84,P=0.005)。结论:卵巢癌的发生与ABO血型存在一定的关系,非B型血者较B型血者罹患卵巢癌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KCε-siRNA对人宫颈癌ME180细胞蛋白激酶Cε(PKCε)mRNA、蛋白表达及ME180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影响。方法:建立PKCε-siRNA转染组(实验组)、NC-siRNA转染组(阴性对照组)、未行处理组(对照组)。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PKCε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KCε、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观察各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法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能力,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KCεmRNA明显降低,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Cε、Cyclin D1、MM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在MTT实验中,实验组细胞72小时的A值为0.517±0.031,与对照组(0.925±0.063)相比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MAPK转录活性(4.5±0.2)低于对照组(16.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siRNA技术降低PKCε表达,可有效干扰MAPK通路,明显抑制宫颈癌ME180细胞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正常早孕及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RSA)患者子宫蜕膜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水平,探讨树突状细胞(DC)亚群在URSA中的作用。方法选取URSA患者(n=22)作为 URSA组,正常早孕妇女(n=20)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蜕膜中MDC及PDC亚群的水平,比较其数量和比值的变化。结果URSA组与对照组比较,蜕膜中DC、MDC、MDC/PDC值的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URSA患者蜕膜中DC、MDC的水平及MDC/PDC值明显增加,可能是URSA发病的免疫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少、弱、畸、精子症与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307对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夫妇按照男方精液特征分别分为:A组(n=38);B组(n=26);C组(n=141);D组(n=102),正常生育组男性组为E组(n=126),比较各组精子浓度,精子活力,正常精子形态,精子染色质分析实验检测精子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精子凋亡情况。分别比较精子DNA损伤及精子凋亡。结果 A组及B组精子浓度、活力、正常精子形态比例均低于其他组,精子DNA损伤、精子凋亡均高于其他各组。结论少弱畸精子症组及少弱精子症组精子DNA损伤明显增加,精子凋亡增多,提示凋亡参与了精子DNA损伤的发生;少弱畸精子症及少弱精子症患者DNA损伤增高可能是导致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流血清宫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流血清宫的时机.方法选择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10天,腹部B超示宫腔内膜未见异常回声者110例,愿意接受清宫术的56例作为研究组,不愿意接受清宫术的5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治疗结局.结果研究组阴道流血量、流血时间、尿HCG转阴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及子宫内膜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全流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10天者尽早行清宫术,可减少药物流产并发症,有助于患者的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宫腔内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a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及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国内相关生殖杂志.检索G-CSF对IVF-ET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或临床妊娠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5个随机对照研究(RCT),共599倒不孕患者,分干预组(宫腔内灌注G-CSF)和对照组(安慰剂或空白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宫腔内灌注G-CSF可提高临床妊娠率[OR =1.87,95% CI (1.32 ~2.66),P=0.0004],排除其他可能对子宫内膜及临床妊娠率有影响的因素,单纯性宫腔内灌注G-CSF和对照组比较,单纯性宫腔内灌注G-CSF可提高临床妊娠率[OR=2.29,95% CI(1.51~3.46),P<0.0001].宫腔内G-CSF灌注前后比较,使用G-CSF后子宫内膜增加明显[MD =0.68,95% CI(0.27 ~ 1.08),Z=3.28,P=0.001];宫腔内灌注G-CSF与常规促子宫内膜增长方式相结合,宫腔内灌注G-CSF更有利于子宫内膜的增长[MD =0.87,95% CI(0.54~1.19),Z=5.25,P<0.00001]. 结论 宫腔内灌注G-CSF可促进IVF-ET周期子宫内膜生长并提高临床妊娠率.若能与常规促子宫内膜生长方式联合应用,其有效性可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