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体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一般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治疗,但一些患者停用激素后很快复发或需要较大剂量的维持治疗,不少患者因为糖皮质激素的相关不良反应,难以坚持用药.雷帕霉素是近年开发应用的新的免疫抑制剂,我院2008年至2010年应用雷帕霉素治疗28例复发性AIHA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慧敏  高习华  刘清池 《河北医药》2014,(20):3167-3169
由于环境污染、电离辐射及食品农药残留等因素,血液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血液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生物治疗孕育而生,并有望成为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治疗血液肿瘤的又一有力武器。其中以DC-CIK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已广泛用于多系统肿瘤的治疗,本文就DC-CIK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而导致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骨髓衰竭综合征,免疫异常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最近研究表明,端粒酶基因突变、端粒缩短也参与了AA的发病[1]。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保护染色体完整的重复DNA序列。端粒随细胞分裂逐渐缩短,当缩短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细胞衰老或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有效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低危MDS病例的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病理、Survivin基因、WT-1基因、c-kit基因、染色体检查、淋巴细胞亚群等特征。结果低危MDS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相当,多表现轻中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两系病态造血多见,17%患者合并网硬蛋白纤维阳性。87.5%的患者survivin基因阳性。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低,部分患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随诊时间长短不一。结论低危MDS是一组异质性的疾病,生存期长,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Evans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治疗有效,但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差,且副反应大,难以耐受.为进一步探讨Evans综合征的治疗,我们应用雷帕霉素治疗难治性Evans综合征患者6例,进行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7.
紫癜病崩漏是女性患者由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hocytopenia,ITP,中医称紫癜病所致的子宫出血的合并症,是血液科常见病症,常因此而造成紫癜病病情加重并导致严重的贫血,甚或因颅内出血或全身广泛大量出血以致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此,作为紫癜病的严重合并症,探讨紫癜病崩漏有效的快速止血方法有积极的临床现实意义。2009—0l—2011—06,我们运用凉血解毒法治疗紫癜病崩漏30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雄激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端粒长度的影响以及端粒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依据临床诊断标准收集AA患者30例,分为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雄激素组和CsA组各15例。应用核酸提取仪及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并与1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AA患者基线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CsA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波动降低,CsA+雄激素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逐渐升高,CsA+雄激素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高于CsA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时CsA+雄激素组血液学改善率高于CsA组(P<0.05)。 结论雄激素可以调节AA患者端粒长度,雄激素治疗后AA患者端粒长度增加。雄激素在治疗AA伴端粒功能障碍方面是有效的,可以获得有临床意义的血液学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异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联合化疗清除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leukemia,MRL)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48例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石家庄平安医院收治的达到形态学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但未达到分子学完全缓解(molecular CR,CRm)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或MRL阳性白血病患者,依患者意愿分为联合组和化疗组,各2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和疾病程度相当;联合组应用DC-CIK细胞治疗和巩固化疗,化疗组仅应用巩固化疗。采集健康供者(患者的父母或子女)单个核细胞,制备DC-CIK细胞,每位患者输注4~6次,每次间隔15 d。Real-time PCR检测患者白血病特异基因或相关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MRL免疫表型组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记录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随访至2012年6月。与化疗组相比,联合组CRm率显著提高\[45.8% (11/24) vs 8.3% (2/24); χ2=8.55, P<0.01\], 四色流式细胞微小残留白血病免疫表型组合(four-color combination flow cytometric immunophenotype of minimal residual leukemia,CFIM)转阴率显著提高(66.7% vs 25.0%; χ2=839,P<0.01),MRL清除显著提高(66.7% vs 250%; χ2=8.39,P<0.01),3年以上持续完全缓解(continued complete remission,CCR)率也明显更高(79.2% vs 45.8%; χ2=569,P<0.05)。联合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上升(1.3±0.4 vs 0.8±0.4,P<0.05)。DC-CIK细胞输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DC-CIK细胞联合化疗能够抑制白血病相关基因,促进CFIM转阴、提高MRL清除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缓解期,DC-CIK输注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1例55岁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应用尼罗替尼无效后改用达沙替尼70mg,2次/d,服药当日出现腹泻,呈水样便,次数频繁,停药给予蒙脱石散剂后腹泻缓解。3d后,患者继续服用达沙替尼,再次出现腹泻,停药后腹泻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