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98年3月至2002年6月,采用颅钻左右额角脑室外引流并血肿液化剂灌洗,配合腰穿放液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21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现在,中医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中医养生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核心在于情志、饮食、起居、运动等4方面的调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血与中风病病机学说理论的关系。[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分析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究气血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基础作用。[结果]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中风病机;金元时代,则认为中风之本乃内伤血气,或气虚血虚而致痰湿阻滞;明清医家则多从气虚血瘀论,气、血贯穿中风病始终。益气活血法可改善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中风病以气血为病机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中风从气血进行辨证施治,多能促进气血调畅。从"气血"论中风病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可以为中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用以指导临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口僻又称吊线风 ,现代医学称面神经炎 (或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多数人在 2 0岁至 4 0岁发病 ,儿童亦可出现。临床上通常急性起病 ,于数小时至几天达到顶峰 ,大多在起病前有同侧牙痛 ,耳内、乳突区或面部轻度疼痛。病侧面部表情肌肉瘫痪 ;前额皱纹消失 ,眉毛下垂 ,睑裂扩大 ,鼻唇沟平坦 ,口角下垂 ,面部被牵向健侧。病人不能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噘嘴等 ,以及出现口角流涎 ,说话吐字不清等。本证是由正气不足 ,络脉空虚 ,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脉络 ,气血痹阻而发生。本人应用中医的推、拿、揉、点按等手法治疗口僻18例 ,疗效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古代现代茶疗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对睡眠障碍古今文献中的病因病机,法治法则进行系统梳理,着重分析出睡眠障碍茶疗发展历程,以及古代医籍及现代临床中使用茶疗治疗睡眠障碍的记载,探讨中药茶疗中的有效成分对睡眠障碍的影响。结果:通过对历代中医药文献中关于茶疗及中药代茶饮产生的医学理论的分析,茶疗可改善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中药代茶饮符合中医慢性病宜缓图的整体治疗理念,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结论:茶疗具有镇静催眠、抗抑郁等多种的功效,而且服用方便、不拘泥于时间,随时饮用,并且便于携带,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所以在今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艾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抑郁症82例,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各组按中风病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指导,治疗组40例根据中医辨证取穴加用温和灸治疗,对照组42例仅进行心理指导。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抑郁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艾灸法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代茶饮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中药代茶饮治疗,对照组以米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并用Asberg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HAMD、PSQI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8周,对照组HAMD、PSQI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有效率为92.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sberg量表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代茶饮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9.
<正>中风病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早在《内经》中就有"中风"的记载,因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症见多端,与"风性善行而数变"相类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称之为"中风",因起病突然,又称"卒中"。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通过从五脏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关系来进行理论探讨,旨在为中风病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参通络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选取缺血性中风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病例106例,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三参通络合剂;15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对照组仅为8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气虚血瘀证积分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参通络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