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9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及规律。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结果:172%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下移发生于轻体力和脑力劳动时,发作高峰位于上午6:00~12:00时(P<0.01),90.7%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P<0.01),缺血发作的最高心率与24h内最高心率差距很小,与ST段压低相平行(P<0.01)。2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抬高幅度及阵次以夜间为著,发作高峰位于1:00~6:00(P<0.01),心率减慢时ST段弓背抬高(P<0.01),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增高、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降低、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延长(P<0.01),缺血发作的最低心率发生于夜间,与ST段弓背抬高相平行(P<0.01)。结论:缺血阵次、ST段移位幅度、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可了解心肌缺血时耗氧水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冠状动脉张力的高低,是冠心病患者和各种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致耗氧量增加为缺血发作的重要机制,主张给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张给钙离子拮抗剂和硝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方法对33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对33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论对33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立青  刘翠翠  李飞 《海南医学》2006,17(8):13-13,36
目的 为了明确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例窦性心动过缓者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测。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标准:(1)窦房阻滞。(2)窦性停搏。(3)显著窦性心动过缓。(4)快慢综合征。(5)双结病变。结果 200例窦性心动过缓者检出12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电生理对照检查结果相同。结论 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早期准确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冠心病居首位。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如何提高CHF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是临床上很重要的课题。近10年来,药物的治疗及有关认识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对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CHF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总负荷关系,探讨心肌缺血总负荷在评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病人均行冠脉造影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病变。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心肌缺血总负荷值、24h心肌缺血总时间、24h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结果 ①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心肌缺血总负荷值、心肌缺血总时间、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增加显著。②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心肌缺血总负荷、缺血时间、缺血次数有进一步增加,但只有三支病变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才明显增加。③冠状动脉内药物层支架术后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明显下降。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有多支病变,若明显增加,反映冠心病病情加重,病变范围广。冠脉内药物支架术是冠心病的最佳治疗。心肌缺血总负荷对判断冠心病病情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立青  刘卫生  李芸 《海南医学》2008,19(10):21-2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的特点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病人Ⅰ期50例,Ⅱ期44例和血压正常人26例进行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高血压组血压变异各参数均显著大于正常组.三组间血压变异相同,白天增高夜间下降,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Ⅱ期高血压组血压变异各参数显著大于Ⅰ期高血压组.结论 血压变异增大是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临床特征,血压变异增大与靶器官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优越性。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桡动脉途径32例,股动脉途径7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血管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躯体不适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156冽患者分别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由两位不知造影结果的医师进行阅片,并以CAG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判断近段血管狭窄(管腔狭窄≥50%)的灵敏度是:左主干(LM)99%,右冠状动脉(RCA)93%,左前降支(LAD)89%,左回旋支(LCX)82%,判断远段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RCA56%,LAD45%,LCX43%(P〈0.05)。结论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其三维重建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通过经静脉增强造影,64层螺旋CT可以清楚显示冠状动脉并判断管腔的狭窄,尤其是近段的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9.
马立青  李芸  刘兆英 《海南医学》2009,20(6):114-116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及规律。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结果①72%无痛性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生于轻体力和脑力劳动时,发作高峰位于上午6:00—12:00时(P〈0.01),90.7%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P〈0.01),缺血发作的最高心率与24h内最高心率差距很小,与ST段压低相平行(P〈0.01)。②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抬高幅度及阵次以夜间为著,发作高峰位于1:00—6:00(P〈0.01),心率减慢时ST段弓背抬高(P〈0.01),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增高、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降低、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延长(P〈0.01),缺血发作的最低心率发生于夜间,与ST段弓背抬高相平行(P〈0.01)。结论缺血阵次、ST段移位幅度、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可了解心肌缺血时耗氧水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冠状动脉张力的高低,是冠心病患者和各种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致耗氧量增加为缺血发作的重要机制,主张给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张给钙离子拈抗剂和硝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生早期 (2 4~ 72 h)开始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 7例临床确诊为 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治疗 ,5 4例 ) ,阿托伐他汀组 (常规治疗外 ,加服阿托伐他汀 ,5 3例 ) ,于治疗前、治疗后 3、6和 12个月时分别测肝肾功能、肌酶谱、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L - C)、一氧化氮 (NO)、C-反应蛋白 (CRP)、妊娠相关血浆蛋白 (PAPP- 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 ,统计心脑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 12个月后能有效地降低 ACS患者血清 TC、L DL - C、CRP和PAPP- A,升高 NO及 HDL - C,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有减少 ,但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 ,(P<0 .0 5 ) ;两组缺血相关事件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阿托伐他汀组中有 6例轻度转氨酶升高 ,3例患者出现腹胀。结论  ACS发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PAPP- A和 CRP,升高 NO及 HDL- C显著减少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